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对待亡亲魂灵应以何种心情才合礼?


    
    古人祭祖
    参与祭祀时,我们的精神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呢?不管有没有参加过祭祀,被问及此问题者,十之八九会十分肯定地回答:庄严肃穆!剩下的十之一二人会举一“敬”字来应对。
    诚然,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祭祀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庄严肃穆。参与祭祀者,一个个表情矜持凝重,一举一动皆小心翼翼。参与祭祀必要内心诚敬,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相当于没有回答。因为在不同的礼仪场合所要求的敬之表现形式存在巨大差异,可能是“哀”与“乐”之悬绝,若只知“庄严肃穆”,则可见现代人对祭祀的理解其实并不明了。
    《礼记·祭义》简明地概括了祭祀中的情感基调:
    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祭祀当天,主持、参与祭祀者,其精神状态是乐与哀参半的。与庄严肃穆,风马牛不相及。孝子希望亲人的精魂神歆飨自己准备的祭品,必须以悦乐的心情来从事。就像在亲人在世时,我们奉养双亲,为之准备食品,把食物端到其面前,在此过程中,作为孝顺父母的人应该是高高兴兴的。否则,一本正经,甚或略带愠怒之意,父母心中必也不顺,又如何能下咽?一个人深爱父母,在父母面前,一定会和颜悦色、柔气怡声。“事亡如事存”,“祭如在”。父母去世了,祭祀时,也应该像其在世时那样,悦乐地奉养他们,以讨其欢心。因此,在祭祀的大部分环节里,参与者的精神状态都应该是悦乐的。但,当祭品供奉好的时候,孝子心想,父母享用后,又要离开,又要与父母分离,故不免黯然神伤。因此,祭祀临终时,是带有哀意的。
    父母已逝,阴阳相隔。每次祭祀,都是我们与亡亲短暂的欢聚。为人子者,因与父母团聚,得以略尽孝养之道而愉悦,又因良会不永离别在即而哀伤。庄严肃穆不是我们平日对待父母的精神状态,祭祀时,更不能如此。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有可能根本感格不了亡亲精魂的降临。没有祭祀对象精魂的在场,祭祀只能纯是虚文而已。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