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三曹”和一个女人:曹植真跟嫂子有恋情?


    
    《洛神》中蔡少芬饰演的甄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曹”:曹操(155-220)、曹丕(187-226)和曹植(192—232);一个女人:甄氏(182-221)。对“三曹”与甄氏的情缘纠葛,前人有评论说:“不独兄弟之嫌,而父子之争亦可丑也。”(宋王铚《默记》卷下)“甄氏何物,一女子致曹氏父子三人交争之如此?”(明杨慎《升庵集》卷六十八)事实果真如此吗?法国作家左拉说:少女的一根头发胜过十头牛的拉力。甄氏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吸引了曹家的男人,乃至不顾体面,父子“交争”起来?这一段情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且看《世说新语·惑溺》第一条的叙述: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曹操
    曹公就是曹操,魏甄后是指甄氏,曹丕在建安十六年(211)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后来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代汉称帝,建立魏国,甄氏自然成为皇后(史称文昭甄皇后)。曹操的大军在建安九年(204)八月攻占邺城,当时甄氏已经是袁绍的二儿子袁熙的太太了。这一年,曹操50岁,曹丕18岁,曹植13岁,甄氏23岁。就年龄说,曹操比甄氏大28岁,可以管她叫侄女,曹丕比甄氏小5岁,应当称她为大姐,至于比她小10岁的曹植,则可以称她为大大姐了。所谓“惠而有色”,是说甄氏又贤惠又漂亮。甄氏本是大家闺秀出身。据《魏志·后妃传》记载,甄氏是汉太保甄邯的后代,世吏二千石。父亲甄逸,曾任上蔡令,所以嫁到四世五公的袁家就不是偶然的选择。她从小就具有博爱的情怀,在东汉后期的社会动乱中,她建议母亲拿出自家积储的粮食赈济“亲族邻里”,”广为恩惠”,受到全家人的肯定。她知书达理,学识渊博,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她对父亲的孝敬,对寡嫂的谦敬,以及后来她对婆婆武宣卞皇后的尊重,在当时都是美谈。内在的美质加上外在的美貌,使她成为汉魏时代极受人称道的贤媛典范,她的绝世风采也为“蓬莱文章建安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刷色不少。至于老曹阿瞒,其人本来就非常好色,只要是漂亮的女人,管她是谁的老婆,管她年龄几何,先抢过来再说!但毕竟军务、政务都过于繁忙,所以虽然“疾召”甄氏,还是比儿子慢了一步,看来十八岁的年轻人腿脚灵便,情场竞争自然也有优势。然而,阿瞒说:“今年破敌杀贼正是为了她!”也真够坦荡的。据说,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184年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美女海伦(Helen)为起因的,由此导致了希腊军队对特洛伊城长达十年的进攻。所以,西方有历史学家开玩笑说,如果海伦的鼻子高一寸或者矮一寸的话,或许这场战争就没有了。如此看来,甄氏无疑是我国汉魏时代的一位海伦式的美女,那时的邺城也可以和特洛伊古城媲美了。其实,曹孟德说的话,不过是一句戏谑之言而已,我们大可不必当真:阿瞒平生高才远略,气韵沉雄,笼罩一世,怎肯为一个女子轻易发动一场战役?另一方面,曹氏父子毕竟不同于法国作家大仲马、小仲马父子,他们不会为同一个美女反目成仇的,因为曹孟德毕竟是讲究通脱的人,像甄氏那样的美女,即使不能给自己当老婆,也可以给自己当儿媳妇嘛,况且阿瞒本来就已经妻妾成群(先后娶了至少15房太太),当然也就不在乎这一个了。《世说新语》本条南朝梁刘孝标注引《魏略》载: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娶甄会女。绍死,熙出在幽州,甄留侍姑。及邺城破,五官将从而入绍舍,见甄怖,以头伏姑膝上。五官将谓绍妻袁夫人:“扶甄令举头。”见其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娶,擅室数岁。
    阿瞒真是一个开明开通的好爹,如此对待儿子的婚姻大事真是罕见,而把别人的儿媳妇迅速地变成自己的儿媳妇,这一转换过程竟然如同对酒当歌一般地流畅,也真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大人物的特异资质吧?其实,甄氏嫁给曹丕,目的是为了活命,本来没什么感情可言。而据《世说新语》本条刘孝标注引《世语》,在曹丕称叹甄氏的美貌之后,她的婆婆刘氏对她说:“不复死矣。”一句话正道出了这门婚姻的真相。但是,这件事在当时的知识精英中还是颇有负面反响的,因为凭借军事的胜利劫夺别人家的老婆毕竟不光彩,如此作为也毕竟太卑贱,所以《世说新语》本条刘孝标注又引《魏氏春秋》:
    五官将纳熙妻也,孔融与太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太祖以融博学,真谓书传所记。后见融问之,对曰:“以今度古,想其然也。”
    武王伐纣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1122年,比特洛伊战争发生的时间略晚一点,而妲己则是殷纣王的宠妃,孔融说她在成为“战利品”之后,被周武王赏赐给周公。孔文举的胡诌本来是嘲笑阿瞒为儿子强娶甄氏的事儿,而阿瞒居然信以为真,所以,在孔融抖开包袱之后,他的尴尬也是可想而知的。从小就会让梨的孔文举此时为何这般不知趣?领导家里的事儿是你可以随便议论的么?这件事无疑为孔融埋下了杀身的祸根:管你是姓孔,还是姓孟,管你是孔子多少代孙,你敢得罪我,我找机会就弄死你!曹氏的出身毕竟低微,出身低微的人一旦拥有强权,就难免穷凶极恶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