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潘金莲对武松犯下哪条人伦大忌:说嫂叔不通问


    
    电视剧中的武松与潘金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潘金莲欲武松搬回家住。
    那妇人道:“叔叔是必记心,奴这里专望。”那妇人情意十分殷勤。
    作者为此写了首诗,前两句是:“叔嫂通言礼禁严,手援须识是从权。”后句出自《孟子》,与此关系不大,这里不多讲。前句出自《礼记·曲礼》,而略有出入。《曲礼》原文是:“嫂叔不通问。”施耐庵将“通问”改成“通言”,不妥。但后世的误解也从这里出来。一般都把“嫂叔不通问”理解为小叔子和嫂子之间没有事,不能有太多的交流(即不通言),从而大加挞伐,以为不近人情。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解说:“通问,谓相称谢也。”称谢是致意、问候之意(不是道谢)。嫂叔不通问也就是嫂嫂和小叔子没事不相致意、问候。施耐庵或是无心之误,但却影响甚大,以至于今。
    要真正理解“嫂叔不通问”,必须明白礼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嫌疑。礼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决嫌疑。所谓嫌疑,是指两件事有某种相似性,做事时,让旁观者产生一种相似性的联想。成语瓜田李下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提鞋、正冠本是生活中极自然的事,但瓜田旁提鞋、李树下正冠,就不免让人觉得有觊觎瓜果之嫌。同理,普通人之间的相互问候致意,本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但这种行为放在叔、嫂之间,就不免让人产生恐有奸情的联想。为了避开这样的嫌疑、这样的相似性,圣王制礼时就作出这样一条“嫂叔不通问”的规定。
    
    电视剧中的武松与潘金莲(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叔嫂之间当然可以有正常的交流,只是不宜有一些情谊殷殷、嘘寒问暖式的关切,因为那样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如上面潘金莲所说的“奴这里专望”,大家一看都明白,她是别有用心。即便嫂嫂对叔叔无意,说出这样的话,也会给人同样的观感。再看潘金莲撩拨武松:
    武大被这妇人赶出去做买卖,央及间壁王婆买下些酒肉之类,去武松房里簇了一盆炭火,心里自想道:“我今日着实撩斗他一撩斗,不信他不动情。”那妇人独自一个冷冷清清立在帘儿下等着,只见武松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那妇人揭起帘子,陪着笑脸迎接道:“叔叔寒冷。”
    “叔叔寒冷”,显然属于“通问”的范畴,逾越了界限。如此平淡的话,其背后是何等的险心,在武松听来,该是怎样地惊颤。如此看来,叔嫂不通问,并不是不近人情,正相反,它恰恰反应了人之常情。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