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刺客的道义与抉择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16 腾讯儒学 凌俊峰 参加讨论
文/凌俊峰 刺客是一个高危险的职业。他们常常埋伏在人们留意不到的地方,身怀绝技却不为人所知,手中也没有明显的武器,让人们不知道他们的特殊职业与使命。他们善于把握战机,在无声之处突然爆发,向他们狩猎已久的目标发起突击,取走人命之后又迅速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们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在今天也许是特战部队的重点培养对象,但在过去他们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刺客。因为这些人足以影响历史的进程,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还专门为他们立传,记载他们的传说。 刺客是一个高危险职业(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这样一批人,也不是为了金钱毫无良知与底线的人,为了刺杀任务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荣誉与尊严,不择手段地实现目标,但许多刺客的内心仍然有自己的坚守与底线,今天要讲的这个刺客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们把镜头拉向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元前620年,晋国的幼君,年仅四岁的晋灵公即位。一听这个谥号就知道这国君不咋地,评价很恶劣。虽然是晋文公的孙子,但他没有继承晋文公的任何优点,反而喜欢声色犬马,荒淫无道。长大后的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国内收重税,惹得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除了聚敛以外,他还干过下面这些令人恶心的事情:1、修建高台供自己享乐,站在高台上,手里拿着一个弹弓,不断朝下面的行人射过去,底下的行人们惊慌地躲避,他就高兴地大笑。2、因为手下厨师没有把他爱吃的熊掌烧烂,他不眨眼地杀了那个厨师,把尸体装在竹筐里让宫女们抬出去,抬出去的时候还经过朝堂,露出尸体的一只手让大臣们看到。3、喜欢养狗。这本身不是什么错误,但是据说他给自己的爱狗穿上了绣花的衣服,还专门拨款修建豪华狗舍,给狗吃只有大夫们才能吃到的肉食。他还下令:谁敢得罪他的狗,就砍掉他的脚。除此之外他还放任狗到集市上乱咬,狗们在市场上吃饱了肉,还往宠臣家里拖肉食,没有人敢阻拦。 通过这些事就知道这个君主究竟有多“靠谱”了。当然,这么作的国君,自然会有大臣去劝谏。晋国大臣赵盾就是一个。他对晋灵公苦口婆心的说:“你不能这样乱来。”赵盾的好朋友随会也跟着他一起进谏。一开始晋灵公抹不开面子,看到随会,就说:“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乱来了。”可是问题是,他虚心承认,却坚决不改。赵盾也婆婆妈妈地一次一次说你不能这样了。结果最后晋灵公烦了,他起了杀心,派手下最厉害的刺客鉏麑去杀赵盾,省的他天天在耳边绕来绕去废话不断。 接受了任务,鉏麑一大早就开始了行动。他偷偷摸摸地溜进赵盾的府上,发现卧室的门是开着的。定睛一看,赵盾就坐在里面。时间还挺早,没到上朝时间,所以赵盾正坐在卧室里闭目养神。他穿着朝服一个人坐着,心中如有所思,从脸上的神情看出来他是一个真心敬重君主爱护百姓的臣子。再仔细一看,赵盾的居处非常简朴,完全不是一个大夫应该住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情景,鉏麑犹豫了,这明明是一个好的臣子,我不应该把他杀了。但是他又接受了晋灵公的死命令,让他必须杀了这个人,这个任务可不是玩电脑游戏,任务失败以后报告主公,主公骂你一句“混账东西还不给我退下”就解决的。一旦完成不了杀人命令,等待自己的不知道会是什么后果,而且晋灵公平日对自己还是有恩的,完不成任务,又如何能报答这样一份恩情? 做刺客以报恩(资料图 图源网络) 面对这样的情景,鉏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他说了一句深刻的话:“(赵盾)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意思就是,赵盾能不忘记对主上、对使命的恭敬,这是老百姓的真主人,伤害百姓的主人是不忠,而放弃君主的命令是不信,两个只要占据其一,都无颜苟活在世界上,那就不如选择死亡了。于是他找到了一棵槐树,勇敢地撞在上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件事,我们看到了鉏麑对内心道德价值的遵守与视死如归的勇敢。当然,这件事也值得我们再思考:一个人应该谨慎选择自己的上司。鉏麑肯定不会不知道晋灵公是什么样的主公,与其选择这样的主公去侍奉,不如早点看破,辞他而去另寻明主。如果他真的能这么做的话,自杀的悲剧恐怕也不至于降临到他的头上。 再说些后话,赵盾知道了晋灵公要害死他,被迫走上了逃亡之路,而荒淫的晋灵公,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公元前607年,赵盾逃到晋国边境,他的兄弟赵穿在桃园突袭杀死了晋灵公,迎回赵盾。这件事是很得民心的,老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毫不客气地在历史上写了一笔:“赵盾弑其君”,把杀害君主的责任归于赵盾。一开始赵盾还很不高兴,觉得冤枉。而董狐回答说:“你是国家之正卿,逃亡时不出晋国国境,返回时不讨伐弑君之贼,杀害主公的责任不在你身上又在谁身上呢?”赵盾感慨了一下,这个锅只好他来背了。不过孔子读历史,读到这里的时候,感慨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一方面称赞董狐秉笔直书的同时,也为赵盾蒙冤感到有些惋惜。 本文为腾讯儒学频道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