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杜预与“守弱学”:文弱书生亦将军


    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他历官曹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他在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他就是杜预,既是文弱书生,也是西晋久负盛名的大将军。
    
    杜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守弱与恕人
    《晋书》里的杜预自成一传,是历代史学猎奇者最想探讨和琢磨的一个奇人。他通晓政治、军事、经济、历法、律令、工程等学科,人称“杜武库”,也就是说凡是军事上用得着的东西他一概全懂,唯一不会的便是武功,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非常成功的军事家。不仅如此,他有他的一套人生哲学——“守弱学”。本着这套“至理名言”,无论在疆场还是在官场,他都走得潇洒、从容且淡定。以下为《守弱学卷六·示缺篇》:
    “天非尽善,人无尽美。不理之璞,其真乃存。求人休言吾能,悦上故彰己丑。治下不夺其功。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长。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不测之人,高士也。内不避害,害止于内焉。外不就祸,祸拒于外哉。”
    以他的角度来说,每次面对的敌人无论是规模还是体力都在他之上,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身处弱势,但弱并不等于是坏事。“示缺”是杜预从不吝惜的做法,他毫不畏惧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以他的话来说:“人无完人,物无尽美”。
    在《守弱学卷六》中,他将人比作一块未经雕刻的璞玉。玉的表面虽然看似一般,不等于它没有好的玉质,只要经过仔细的雕刻,就能展现它的光洁。人也是如此,所以千万不能轻易说一个人弱。聪敏的人在上级面前懂得谦逊,自暴短处;而一个好的统治者,要毫不吝惜地表扬下臣的优点。显示自己的缺点而不是显现自己的长处,这是君子所为;只有小人才乐意摆出自己的长处,绝口不提自己的短处。
    不过,杜预也提出了一个观点:“不测之人,高士也。”世上真正高明的人别人无法看到其优缺点,他们的内心和肉体都不惧怕祸害,祸害自然也就伤害不了他们。击败一个人首先要击败他的内心,当他的内心无懈可击时,人便无敌。
    
    杜预(资料图 图源网络)
    杜预一生的仕途经历过大起大落,因为得罪了司隶校尉石鉴,他从高高在上的能臣变得一无所有,后来因为真才实学而被帝王重用。在他人前,杜预既不怕暴露弱点,也不标榜自己的优势,无喜无惧地活着,可见他追求的乃是《示缺篇》最后一句所推崇的“高士”,以下为《守弱学卷八 恕人篇》:
    “天威贵德,非罚也。人望贵量,非显也。恕人恕己,愈蹙愈为君子可恕,其心善焉。小人可恕,其情殆焉。不恕者惟事也。富而怜贫,莫损其富。贫而助人,堪脱其贫。人不恕吾,非人过也。吾不恕人,乃吾罪矣。”
    “恕人篇”的内容与“示缺篇”截然不同,是希望世人放开心胸地谏言。上天发威是因为天下德行变化,重点不在于惩罚世人;人受欢迎是因为其有气量,而不是他的显达和富贵。人要懂得宽恕别人也宽恕自己。遇到君子犯错可以原谅,因为君子良善;遇到小人犯错也可以原谅,因为小人无论多大的能耐也要遭遇报应。世界上唯一不可以原谅的是事情本身,而非人,这就叫对事不对人。如果别人不能原谅自己,不是对方的错;如果自己不原谅别人,就是自身的罪过。
    杜预的“恕人”之道并不是说说罢了,面对司隶校尉石鉴的陷害,以杜预的家势完全可以将其扳倒,可他并没有对石鉴进行报复。复职后,他与石鉴一同驻守陇右边区时,石鉴仍想置杜预于死地,逼迫他出关与外敌硬拼。杜预早料到石鉴不怀好意,也不反驳,只是抗命不出。此后,石鉴再三陷害,都被他忍了过去。按他的话来说:“大辱加于智者;大难止于忍者”。因为他天生睿智、聪颖,必然要受苦受难,可他更要忍耐,因为迟早会有出头之日。
    儒将的神话
    灭吴之战开始,杜预终于等到了尽情挥洒智谋和汗水之时。当时孙吴政局动荡,这显然是全面进攻的最佳机遇。名将羊祜、能臣张华都是主战派,但大多数朝臣态度暧昧,令晋武帝司马炎犹豫不决。羊祜病重弥留之际,将晋军主帅的位置交给杜预。当时,西晋和孙吴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战争一开始,杜预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孙吴的荆州。
    
    杜预(资料图 图源网络)
    驻守荆州的总督是孙吴名将张政,不除张政,荆州的要塞西陵很可能成为晋军的巨大障碍。于是,杜预实施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从军队中挑选了一批精壮的将士偷袭张政,张政没有做好准备吃了败仗。张政害怕孙皓惩罚他,就没有如实汇报战况。杜预知道孙皓生性多疑,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虏送到孙吴的首都建邺。孙皓果然中计,气急败坏地召回张政,任命武昌监刘宪接替他。大战之前换帅致使军心动荡,这就为晋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八月,杜预准备就绪后,上书晋武帝请求伐吴。晋武帝迟疑不决,最后决定将灭吴的计划推迟到下一年。
    杜预得知晋武帝变卦,非常着急。他再一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晋武帝仍然迟迟不置可否。杜预又急又气,第三次上书请求立即开战。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立即发兵攻打孙吴。
    司马炎并没有让杜预担任主帅,只是任命他为西线指挥,取江陵、占荆州,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看来朝廷不信任他,杜预也未因此消沉。接到命令后,他接连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暗渡陈仓等方法,连战告捷,顺利夺得荆州之地。在东进配合各路人马的同时,杜预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等地。在整个灭吴战役上,杜预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14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120人。
    晋吴交战期间,吴军唯独痛恨杜预。人人皆知杜预有大脖子疾病,也就是现在的甲亢,于是吴军把葫芦瓢割出一个洞给狗套上;看到树结疙瘩,便在上面标出“杜预颈”的字样,挥剑把树砍倒。
    杜预知道自己常常遭受侮辱,却毫不在意,他的《守弱学》思想体现在了他的日常生活中。“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守弱学卷二 保愚篇》)聪明人有聪明的做法,如果不够敏锐就保持低调,毕竟愚人也有蠢办法,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办不到。世上的弱者远多于强者,可弱者依然能活得很精彩。杜预自问什么都不会,事实上却什么都会,这才是他的高深莫测之处。
    一部提醒自己也提醒世人的《守弱学》,没有苍凉的人生感慨,没有对岁月年华的追忆,也没有对时空浩瀚的深思,唯有杜氏最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生活哲理。它虽无华美的辞藻,却有最坚实、最耐用的内涵,这或许才是世人最需要的至理箴言。
    一介儒将,看似手无缚鸡之力,却令成千上万的人饮恨于他的手下。杜预,文弱书生亦将军,他在魏晋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