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清末民国时期的金陵琴师


    
    清末民国古琴文化在金陵交融(网络配图)
    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文化大变革的时期,由于政治上的新旧过渡,战争和动乱在所难免,但在金陵古琴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以黄勉之、杨宗稷为代表的金陵琴派,由于历史的原因,金陵派北移至北京并在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也给北方琴坛带来了南京金陵的琴风。又有山东琴家王燕卿来宁教学设帐金陵梅庵(今东南大学内),又为金陵的琴风增添了北方的韵致,这是一个古琴文化在这里交融的时期。
    黄勉之(1853—1919)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学琴于陶梦兰,后又出家向广陵琴派名家枯木禅师学琴,还俗后去北京创办了金陵琴社,从学者甚众,有地位显赫的军机大臣张之洞,皇亲贵戚溥桐,叶诗梦,杨宗稷,史荫美,贾阔峰等,其中以杨宗稷成就较为显著。著有《琴学从书》一部,四十三卷,收录古琴资料颇丰,对琴学、古琴历史、古琴美学、琴谱学、古琴表演学都作了较公正的评述,并对古琴古曲《幽兰》、《广陵散》等久已绝响的琴曲都作了点拍的尝试,为后人研习古琴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王燕卿,山东诸城人,从其曾祖诸城派琴家王冷泉习琴,得其真传,1911年起由康有为介绍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古琴,设帐“梅庵”,创立了“梅庵”琴派,为后来的清末金陵派奠定了基础。说来也巧,其曾祖王冷泉其实学的就是金陵琴派,这样金陵古琴在山东诸城辗转数代后又回到了其发祥地金陵,这在中国琴史上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王燕卿学识丰厚,琴技高超,在古琴演奏上敢于突破旧规,根据乐曲的内容修正旧谱,确定节奏,增添发展了轮指的指法,并将山东民歌移植成琴歌《关山月》(李白词),是至今人人喜弹的古琴名曲。著有遗稿《龙吟观琴谱》,经其弟子整理,并综述其所论琴学,采录其所授琴曲辑成《梅庵琴谱》,后世称之为梅庵派。梅庵派在海内外影响很大,这是以金陵派为源又回归到金陵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又一琴学风格。王燕卿去世后,葬于南京清凉山麓。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的琴事活动也未间断,由王心葵、徐元白等人发起成立了清溪琴社,当时活跃在金陵琴坛的琴家也较多,如夏一峰、王生香、刘少椿、汪建侯、胥桐华、赵云青等。解放后,南京琴事活动也是较全国比较活跃的,南京的古琴人才之众,水平之高,流派之纷呈为全国罕见。当时金陵琴坛是全国几大琴派的汇聚地,浙派、金陵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吴派在这里都有传承。
    夏一峰先生、刘少椿先生等均为金陵琴坛的领军人物。
    夏一峰(1883—1963)江苏淮安人,因家境贫寒,十二岁入道观跟道师学吹笛、昆曲,后拜琴家杨子镛先生为师,学习古琴,刻苦勤学,冬夏不辍,其琴技缓急有度,取音清逸、纯正。1921年迁居南京,参加了清溪琴社,承其传者众多。
    刘少椿(1901—1971)广陵派古琴第十代传人,幼年家境富庶,广拜名师学习古琴、昆曲,皆得真传,造诣深厚,外出经商时,因独爱琴艺无心经营屡遭亏损,人称“琴痴”。在演奏技艺上深得广陵琴派之精髓,指力坚实浑厚,技法跌宕多变,突显了广陵琴派音韵并茂、绮丽多彩、意境高古、韵味深长的琴风。1958年,受聘来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古琴,与程午加、甘涛共同研磋编写古琴教材,为中国琴坛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古琴人才,如琴坛巨擘梅曰强(已逝)、龚一、林友仁、李禹贤等皆得其亲传。
    1954年南京乐社成立,甘涛先生为社长,夏一峰为副社长,下设古琴组,当时经常参加古琴活动的有刘少椿、张正吟、王生香、邓文权、梅曰强、刘薇、刘正春等一批前辈琴家。金陵琴社数十年来,为金陵古琴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几位国内外享誉盛名的古琴家如上海的龚一、林友仁,福州的李禹贤等少时皆在金陵琴社学琴,现今金陵琴社仍在沿续着金陵古琴文化的脉络与传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