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小处不可随便”:从如厕说文明礼仪


    前几年,听说有家长公然让孩子在世博会展厅中便溺;前不久,又传说有年轻女性在观光电梯里出恭;据说还有人在地铁车厢中方便的……这种事虽然不多,却也时有见闻。我就亲眼见一对年轻夫妇在超市大厅给孩子把尿,淌了一地!——这年头“惯孩子”天经地义,你若当面指出,他(她)比你还理直气壮:管天管地,你还管孩子拉屎放屁?
    唉,这可是人烟稠密的大都市,不是地广人稀的野店山村。——四十年前我在东北农村插队,农民院前屋后都有用玉米秸围成的厕所。知青的宿舍前是一片高大蓊郁的松树林,夹杂着姿态婀娜的白桦树;林间地面密生榛棵,形成天然屏障。曲径通幽、分别左右,便是男女知青的方便之所。有巨木横焉,蹲踞其上,松风拂面,百鸟争鸣,那是俺一生中经历的最惬意的如厕环境。您不用担心污染,自有远远环伺的猪、狗为您清理干净……
    
    如厕图
    中国人注重如厕卫生,有着悠久传统,贵族在这方面尤为讲究。西晋时,士族出身的将军王敦娶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为妻,初到公主家如厕,见漆器中盛着干枣,以为是人家备下的厕中小吃,便一个个拣来吃个干净——其实人家那是塞鼻孔、防臭味用的。如厕毕,见婢女捧着盛水金盆和装“澡豆”的玻璃碗,王敦又误以为是“干饭”,把二者倒在一起,一饮而尽,感觉味道还不错——不料婢女掩口窃笑:原来金盆盛的是洗手水,澡豆则是古人用豆面和香料制成的去污剂,效用相当于香皂!
    另一贵族石崇家的厕所更讲究,不但时刻用沉香汁等高等香料熏香除臭,还有十多名美女环绕,伺候如厕者出来更换新衣(难怪如厕又称“更衣”),搞得许多客人羞于登厕!
    普通百姓可没这个福份。尤其是古代的城市居民,因人烟稠密、屋舍逼仄,卫生设施落后,居民方便成了“老大难”。粪秽满地、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不过至迟到明末清初,“公共厕所”的雏形已经出现。
    清初说部有一本《照世杯》,收有中篇小说《掘新坑悭鬼成财主》,讲述乡下财主穆太公忽发奇想,要借粪生财。起因是穆太公“在城中走,见道旁都有粪坑”(可见当时城市中已有简陋的公共卫生设施);穆太公受到启发,叫瓦匠把自家门前的三间屋掘出三个大坑,每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壁刷得雪白。又到城中亲戚家讨了许多诗画斗方贴在粪屋墙上加以美化,并请老塾师题了个匾叫“齿爵堂”。
    穆太公又广发传单,上写:“穆家喷香新坑,奉求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于是远近乡亲闻风而至,一时坑位皆满、供不应求;不久又添了专门接待女客的新坑。太公每日起五更发放草纸,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周围种田的农户也都来他这里买粪肥,每担价银一钱,穆太公由此致富。
    据考《照世杯》作于十七世纪,那时不知西方有无公厕;至少在东方的小说中,对这种运用商业手段、融合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及污物绿色处理的良性循环工程,已有十分生动的描述。——小说中没提的是,乡民们自此养成卫生习惯,在田埂屋旁随意便溺的情形大为减少。
    进入21世纪,人的文明程度理应大幅提升,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大城市人口激增而卫生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应是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人的素质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育“抓大放小”、热衷宣讲宏观抽象的大道理,对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素质——包括由点滴细节累积起来的规矩、礼节之类,我不记得有谁教过我。
    在我读过的教科书中,“斗争”、“反抗”、“破旧立新”才是响当当的正面词汇;“文明”、“礼貌”、“规矩”等字眼儿往往跟“虚伪”撮堆儿,一同被扫进“资产阶级垃圾堆”。
    那时人们常讲的道理是:农民脚上沾着大粪,然而他们是最香的!“资产阶级阔小姐”见粪堆捂鼻子,他们自己才臭不可闻!(纯属胡扯!我在农村呆过,哪个农民不喜花香、不厌粪臭?)——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和口号宣传,中国人一时变得美丑不分、香臭不辨!在那样的情势下,谁还会不识时务地讲什么卫生习惯、如厕文明?
    反常的教育、混乱的意识,加上低水平经济生活所养就的粗陋生活习惯,使许多人始终跨不进现代社会的门槛。流毒至今,衍生出诸多丑陋现象:不分场合随地便溺只是其中一端,此外还有排队加楔儿、乘公交车霸着“黄座儿”装睡、住楼房往窗外扔西瓜皮、进地铁玩“钻洞洞”(不划卡,直接从入口下方钻入),还包括在网上耍野蛮、暴粗口……虽都是小节,却又清楚地标写出一个人的文明素质!
    从前有个不拘小节的文化人,打着“我行我素”的旗号四处占便宜、坏规矩,自私傲慢,不招人待见。他向一位书法大家求字,对方不情愿,却又不好拒绝,于是借酒遮脸,挥笔写下六个大字:“不可随处小便!”-——文人登时闹了个大红脸!
    不过到底是才子,他略一思索,要来剪刀,将题字个个剪开,重新排列,遂成一幅“小处不可随便”的堂皇格言。子曰:“知耻近乎勇!”这位文人至少还知道啥是耻辱,也便还有改正的希望。
    只怕有些人拿了“不可随处小便”的题字,还到处朝人显摆:“这是某某大师专门题给我的!当今之世敢于随处小便的,舍我其谁?”——遇上这样的人,您若一时找不到地缝儿钻进去,便只好当场崩溃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