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永远的启功,9月10日见


    9月10日,传记剧情电影《启功》将在全国公映,让我们与启功先生再度相遇。
    
    启功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启功的一生
    起点与转折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启功先生字元白,又作元伯,满族,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先生1周岁时,父亲即因病去世,他便随曾祖父和祖父生活。4岁时即入私塾读书。1922年先生10岁时,曾祖父和祖父先后去世,家业因偿还债务和办理丧事而破产。1924年,先生12岁时,曾祖父和祖父的几位门生酬资仗义相助,先生才得以插班就读于汇文学校小学部,1926年升入中学,但高中未毕业便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在此期间及之后,曾先后随戴姜福(绥之)先生学习古典文学,随贾羲民(尔鲁)先生、吴镜汀先生学习中国绘画。其间,为维持生计,先生曾教过家馆。
    
    9月10日上映的《启功》电影海报(资料图 图源网络)
    1933年,经傅增湘先生介绍,先生得以结识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陈校长对他的评价是“写、作俱佳”,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从此遇到了培育并影响他终生的恩师。于是安排他到辅仁附中教国文,但不到两年,便被分管附中的某院长以他“中学未毕业就教中学不合制度”为由而辞退。1935年,陈垣先生又安排他到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美术系的领导仍是那位院长,一年多后,再次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辞退。
    启功与陈恒
    陈垣先生坚信启功先生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不应被埋没,便于1938年秋季开学时,请他回到辅仁大学任国文系讲师,教授大一普通国文。
    
    启功先生与陈恒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资料图 图源网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先生在辅仁大学晋升为副教授,先后教授过“国文”、“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历代韵文选”、“历代散文选”等课程。并被北京大学聘为兼职副教授,讲授“美术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于1951年冬至1952年春参加了北京市组织的土改工作团,到湖南省澧县工作。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启功先生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应叶恭绰先生的邀请参与中国画院的筹办工作。当时文化部文物局为培养考古及文物鉴定的专业人员,举办了考古训练班,先生被聘为该班的教师,给学员们讲授“中国书画史”及鉴赏知识。
    1952年,先生加入九三学社,被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委员,并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1956年任北京市政协常委。
    1956年,启功先生晋升为教授,并以专家身份参加了教育部。“视导团”到南方视察。为新中国初期的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提供了改革的第一手材料。
    正当启功先生满腔热情投身教学科研活动并积极参政议政、在各方面做出成绩的时候,1958年,在中国画院,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划为右派。右派分子不能上讲台,他就利用劳动改造的业余时间潜心学术研究,认真读书,撰写论文,努力在学术上做出贡献。196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古代字体论稿》,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后几经再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利用运动的间隙和休息时间,完成了另一部学术著作《诗文声律论稿》。
    
    标点《二十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后排中间右五是启功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1971年,启功先生被借调到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清史稿》,经过十年的艰苦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又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再登讲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