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错别字的康熙帝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04 中国经营网 董建中 参加讨论
文/董建中 这一天,康熙帝打开一份奏折,是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718年1月11日)巡抚李发甲所写,奏报湖南秋收丰裕、十二月初四至初八瑞雪盈尺等。对于此类奏折,康熙帝一般都写“知道了”三个字。可不知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竟然写成了“知道子”。他也没有多看一眼,就将朱笔批过的奏折装回了套封。 李发甲乃至今天的读者看到“知道子”三个字,第一反应,肯定是——呵,笔误。的确,康熙帝在奏折上所写的“知道了”,至少一千三百次以上,只有这一次写错了。这是笔误无疑。 “奏折(折)”亦是康熙帝朱批的常用字,但有两次写成了“奏习”。这也是笔误吗? 晒晒朱批上的“笔误” 仔细翻看康熙帝的朱批,会发现有不少错别字。康熙帝是用繁体字书写,以下除个别情况,只用简化字,达意即可: “张云翰有几各(个)儿子?”/“不打(搭)浮桥,从卢沟桥回鸾(銮)”/“不暗(谙)节气”/“总兵关(官)朕即补去”/“浙江米价自溅(渐)平和”/“近京各处察矿沙(砂)原是有的”/“事关钱量(粮)”/“近夹(来)惟恐雨多了”/“若不关蜜(密)事无防(妨)”/“不可速(疏)忽”/“人心不服,让(嚷)到京中”,等等。 康熙帝朱批上的错别字(资料图 图源网络) 康熙帝朱批中的这种错别字,主要有两种情况(划分不是绝对的): 一是同声而错。如将节气的“处暑”写作“出暑”;“封疆大吏”写作“风疆大吏”;“满洲”写成“满州”;“以后”写成“已后”;“除根”写成“出根”;“犹恐失调”写成“犹恐矢调”;“皆无凭据”写成“皆无平据”;“难以凭信”写作“难以评信”;“治法甚好”,写成“知法甚好”;“尔灾非浅矣”写成“尔灾非潜矣”;“白莲教”写作“白廉教”;“沙漠”写成“少漠”,等等。 二是形近而错。如“口外”写成“四外”;“米价(价)”写成“米贾”;“部费都免了”写成“部费都兔了”;将“兔脱”写成“儿(儿)脱”;宛大二县(县)写成“宛大二悬(悬);地名的“漳泉”写成“章泉”;“夏”与“忧(忧)”不分;“左手”写成“在手”;“风俗不醇”写成“风俗不惇”,等等。 以上种种,似乎难以用“笔误”一概而言。康熙帝在奏折上写错别字,已不是新话题。古往今来,除了不会写字的人之外,人人都会写错字(包括笔误)。那康熙帝的错别字有什么值得深思之处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陈来:冯友兰先生为我命字“又新”
- 下一篇:荀子《劝学》培养出汉朝最牛理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