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文言是文化传承之根


    
    《深圳商报》王建明绘
    我曾经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过,对语文教育认识,虽不能说了然于胸,但也非泛泛之徒可比。往浅里说:语者,说话、写文章也;文者,文采也。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文,即要教导学生说话、写作有文采。文采斐然的文章、舌绽莲花的话语,自然会引起人们阅读、倾听的兴趣,激发起对美好的追求,从而有学习的欲望。往深里说:语文是一座通往古典文化的桥梁。学好了语文,才能阅读浩如烟海的典籍,从而理解传承优秀的文化。
    所以,我是举双手赞成流沙河先生的建议,“小学增加文言文、初中一半、高中全部学”。语文教育,就是应该以文言文为主,大量记诵名篇,进而用文言写作。学通文言,能读三千年的书,与古人思接千载,毫无障碍;而白话文不过百年历史,尚且未有公认的经典作品。两相比较,孰轻孰重,大家都应该一目了然吧。
    学习文言,首先是对“雅”的自觉认同与追求。文言,讲究义理、考据、辞章,无一字无来处,要求人们淹通经史子集、博采百家,经过长期切磋琢磨,才能讲述奥妙、运用自如。苦学的过程,同时是导人向上的过程,人的精神气质不断升华,日有所长,君子之心树立起来。孟子说,学其上者得其中。我们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才能取得相对好的成就。
    学习文言,能促进“教学相长”。现在很多老师视文言文为畏途,学生自然兴味索然。学生的眼光是非常准确的,老师有没有水平,心里非常清楚。老师有扎实古典文学知识,能写诗文,自然会得到学生信服、尊重。学生在好老师的引导之下,学好、甚至写文言并不难。所以,推行文言教学,既能促使老师补上课,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学记》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习文言文的心传口授,无疑会形成具有古典意味的师生氛围。
    上面的两点,并非向壁虚构,而是我切身的体会。在学习诗文的路上,得到了众多师友的帮助,他们肯定、鼓励,并加以指点,使我少走弯路。师友的风义,是我学习的动力;文言本身的意蕴,更使我欲罢不能。颜回感叹孔子气象崇高庞大,不敢称登堂入室。我也可以说,当进入到文言世界之后,就真的出不来了。看惯了渊远谦冲、声韵和谐的大家文章,再回头读白话文,特别是现代的时文,觉得大多都不上眼。而真正白话文写得好的作家,如朱自清、汪曾祺等,都有深厚的文言根基,才能左右逢源。
    我动笔写诗文之初,想着如何写得雅洁,不落俗套;想着如何向前人学习。不管是五十六字的七律、还是几百字的短文,都会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生怕一个字、词用得不古朴、不醇雅,贻笑大方。由此而言,文言文不仅仅是纸面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修习者在其中体会、践行着“道”,乐在其中。
    我认为,流沙河先生的鼓吹,是多年创作的体会,是出于对文化传承的忧心,是许多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心愿。然而,社会对此的反应总是反对加反对,认为文言文难、是死掉的文字……不正是因为无知才需要学习吗?不正是追求高尚才需要学习吗?前段时间,民国时期课本、作文,风行一时,大家对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赞叹不已,结果证明是叶公好龙,光说不练。所以,我们的心仅仅满足接受低层次阅读快感,就是说明现时语文教育的失败。
    推广文言是好事,但是急不来,口号式的宣传要不得。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有卓识、有创作实践老师加以指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