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陈壁生:孔子为万世开太平(2)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孔子关于“孝”、关于“父母在不远游”的教导,引出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在《论语》里面,既有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也有修身齐家的格言,它长久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仁者爱人”这种观念以人为最高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和珍爱人的生命,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第一位。
    仁者爱人,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这就是儒家的“亲亲”。在儒家思想中,人和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有道德情感。动物的父子之间,只有生物性的爱。而在中国文化中,则用“慈”这样一种道德去安顿父对子的情感,用“孝”这样一种道德去安顿子对父的情感。
    
    父母在不远游(资料图 图源网络)
    怎样才能做到“孝”呢?《论语》中说,孝的第一步:养。但是赡养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责任,只能说是“孝”的基础。大多数老年人容易感觉到孤独,容易生病,这些都不是仅靠钱能解决的问题。
    孝的第二步:敬。孝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孝的第三步,是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看成是生命的来源与生命的发展的关系。冯友兰先生把儒家视野中的父子关系描述为“故吾”与“新吾”的关系,他说:“儒者以为结婚之功用,在于造‘新吾’以代‘故吾’。‘故吾’对于‘新吾’之希望,在其能继续‘故吾’之生命及其事业,为其乃‘万世之嗣’。‘新吾’若能副此希望,即为孝子。”
    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孔子提出来的很多语录,到现在仍然可以成为我们修身的宝典。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因为古代交通落后,一旦远游,一年半载是回不了家的,儿女出外期间,如果父母出了什么意外,就可能一辈子再也见不到父母,造成终身遗憾了。这种客观情况,加上孔子的教导,引出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最典型的是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故事。柳宗元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被贬谪到播州,也就是贵州、四川交界的地方。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让刘禹锡改去联州上任。
    今天交通发达,“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训当然可以弱化了。但是,“父母在不远游”,并不是教人绝对不能离开父母,而是教人即便离开了,也要保持一种稳定的联系。“游必有方”的“方”字,意思就是要有固定的地方,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有固定的联系方式。
    “仁者爱人”告诉我们怎样发现自己的良知,怎样保住自己的良知
    儒家思想的仁者爱人,不但是要爱家人,而且是要爱朋友,爱世界,爱周围的一切。一个人活着,不是机械地活着,而是靠良心活着。《论语》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最根本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心安”。
    在儒家看来,人都是有良心的,即便是在十恶不赦的强盗身上也有。明朝理学大师王阳明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王阳明在路上遇到了一伙强盗,强盗头子说:听说你宣传人人都有良知,但我们杀人放火,什么都做过,我们自己都觉得自己并没有良知,你如何能够认为我们有良知?王阳明道:我认为你们还是有良知的。强盗头子就要求他做一个证明。王阳明说:证明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我叫你们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强盗们都答应了。于是王阳明叫他们脱衣服。强盗们也就真的脱了。等脱到只剩最后一条内裤时,王阳明还要他们脱,这时强盗们就不干了。脱光了,岂不太羞耻了吗?王阳明就说:这就是良知(因为还有羞耻之心)!强盗们心灵受到巨大震撼,竟就此放下屠刀,改邪归正了!
    孔子的“仁者爱人”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发现自己的良知,怎样保住自己的良知。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在街上遇到一名老乞丐,他想施舍点钱,但翻遍了所有口袋,发现自己连一个铜板也没带,而老乞丐的手却一直在寒风中伸着,瑟瑟发抖。这使屠格涅夫十分窘迫,无奈地抽出双手紧紧握住了老乞丐冻僵的手,尴尬地说:“兄弟,对不起您,我忘了带钱。”老乞丐抬起头,毫无怨言地说道:“你叫我兄弟?老哥,你叫我兄弟?这已经是最高贵的礼物了,我已经感到很幸福。”爱人,就是把人看成人,把人看成跟我们自己一样的生命,对人的尊严有最大最充分的尊重。
    要构建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儒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