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知子:范蠡的处世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06 腾讯儒学 余东海 参加讨论
文/余东海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了范蠡(即陶朱公)的一个故事,读来让人不由感叹“知子莫若父”,也让人钦佩范蠡的料事如神。 范蠡(陶朱公)画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陶朱公次子在楚国杀了人,犯了死罪。陶朱公在楚国有朋友庄生,素为楚王所信任。于是陶朱公拟让老三带上黄金千两和自己的信去向庄生求援,老大却争着要去。陶朱公不允,说如果老大去,只能运老二的尸体回来。可是老大硬闹着要去,并以自杀要胁。 古时嫡长为大,长子在家中权威仅次于父亲,其母亲也帮大儿子说话。陶朱公无奈,只好派老大去。临行前反复叮嘱:庄生是我故交,极有能量,你到了楚国,把这一千两黄金全部交给他,一切听凭他的安排,切忌多嘴。老大满口答应,为保险起见,出发前又私自取了几百两黄金带上。 老大按照老爸的吩咐去见庄生。庄生收下黄金就请陶家老大回老家去,千万别呆在楚国。可老大见庄生家徒四壁,便有几分看不起,不信庄生能救弟弟。他暗地留在了楚国,通过别的门路继续活动。 陶朱公长子拜访庄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庄生虽穷困潦倒,在楚国却威望崇高,之所以收下黄金,不过是为了让陶老大放心,准备事成之后还给他的。适逢这年楚国有灾,庄生建议楚王实施大赦,以仁政挽回天心。楚王接受了他这项建议。陶老大从别的渠道知道了这个消息,却不知道这正是庄生为了救他的弟弟想出来的办法。所以又去看庄生,提起大赦的事,意思是既逢大赦,就无须花钱请庄生卖力了。 庄生知他心意,就将黄金退回。然后连夜进宫再见楚王说,有一个死刑犯是陶朱公的公子,现在外面传言,大王大赦,是因为陶家的贿赂。楚王大怒,下令把陶朱公的次子杀了才颁大赦令。陶大公子不得已把弟弟的尸首运回。全家大哀,只有陶朱公一笑置之。 陶朱公说,这样的结局早在意料之中。并非老大不爱弟弟,而是他从小跟着我创业,知道钱来之不易,把钱看得太重,反而害了弟弟。老三出生时家里就很有钱,他花惯大钱了,送了千斤黄金也就送了。这就是当初我为何要派小儿子去啊。 有人说,以陶朱公之智慧明察,不应听之任之,坐而待毙,至少可预先与大儿子明说;以庄生之德高望重,“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何不大度宽容些,以成老友之美?冯梦龙就认为庄生心胸狭隘,“庄生纵横之才不下于朱公,生人杀人,在其鼓掌。然宁负好友,而必欲伸气于孺子,何德宇之不宽也!”(《智囊全集》)对这两个问题,台湾著名小说家高阳书中都有解释: 庄生所用的方法,至少在原则上,陶朱公已经料定。可是他不能跟他的儿子说破,因为在那个时代,最重朋友这一伦。虽亲如父母妻子,亦不可泄露,这是朋友相交到了某一个阶段,所必须严守不渝的一条规律——因为如此,所以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就实际的利害关系来看,也不能说破,就算陶老大能懂其中的道理,一定也会在态度上、语言上流露出来,无论如何瞒不住庄生。这件事只要有第三个人知道,庄生必然峻拒,同时会怪陶朱公轻率,不可共事。这样,儿子未曾救到,先已失了一个朋友。 庄生在楚国是一位真正的社会贤达,他没有政治野心,没有权力欲望,但有非常强烈的荣誉感。他能获得楚国朝野的信任和尊敬,完全是因为他清廉正直,大公无私,岂仅不收红包,而且不讲交情。在楚王面前,他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把一个应判死刑的人救出来,但是救那个人必须出于“无私”的动机,否则,清誉毁于一旦,便无法再受人信任和尊敬了——个人的毁誉还是小事,权威一失,发言不生作用,将来再也不能劝楚王行善政了,也无法救一个真正受了冤屈的人了!基于这样的一种视天下事如家事,作为一个国士所应有的责任感,他必须挽救自己在楚国的发言地位。 这个故事的内蕴很深,涵盖很广,值得从政治学、心理学多方面去体会。我曾借来说明“吝小钱,不能办大事,贪小利,不能建大功”的道理,这里再借来说明聪明与智慧的区别。故事里的陶朱公与庄生都是智慧人。陶朱公的大儿子聪明则聪明矣,怎奈智慧不足:以致断送了弟弟一条命。 本文由腾讯儒学根据余东海《儒家大智慧》——《陶朱公的故事》摘录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陈壁生:孔子为万世开太平
- 下一篇: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