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文言文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


    
    论语经卷(资料图)
    《环球时报》日前刊发一篇对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的访谈录,其中谈及大陆语文教学时,流沙河先生建议说:“小学高年级阶段,应该加一些文言文;到了初中,应该有一半的文言文;到了高中,语文课本就应该百分之百是文言文。”笔者认为,这一建议极富洞见,值得深入讨论和推动实行。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一则以其简洁性而适应了古代印刷出版不便的客观需要,再则以其优美性及韵律感而广为吟诵、世代流传,三则以其“文以载道”特点而凝结了丰富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德国哲人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文言文正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来源和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文明的书写载体和遗传密码。
    千百年来,文言文一直是中国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而白话文则是生活语言、大众语言以及通俗文学语言。遗憾的是,上世纪以来,基于民族救亡图存和现代社会转型的需要,文言文以其“晦涩难懂”而被视为“老古董”甚至是“封建余孽”,并逐渐在语文教学中被摒弃,或代之以“文白掺杂,以白为主”,导致语文课几乎成了白话文的天下,即使有些文言文内容,也只不过是点缀甚或批判对象而已。
    中国这种古今书面语言截然两分,并以现代语言即白话文为语文教学主体的现象,既十分独特,又举世罕见。因为绝大多数外国语言并不存在古今之分的现象,而是要么因各种缘故而彻底消失,如梵语、古希腊语;要么因历史流传而发生变异,如拉丁语演化为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要么虽稍有变化但一直沿用至今,如英语、阿拉伯语无论哪种情况,都没有出现以何种语言为语文教学主体的纠结。
    同时,外国也很少出现包括废除古代语言文字在内的激烈反传统现象。相反,倒是有一些国家拼命致力于复活本民族已经死去的语言文字,因为它关系着本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以及尊严和荣耀。比如,古希伯来语消失两千年之久,但经过犹太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而艰难复活,并最终在20世纪中期成为以色列国的国语。
    客观地看,在全民教育水准较低的情况下,推行以白话文为语文教学主体的做法,的确有利于知识传播。但是,长期忽视文言文教学,无疑会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打为两截,并因此导致民众无法熟读和体会古代经典,进而遗失了其背后蕴藏的优秀价值观念和宝贵精神财富。这是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在文化不能浑然一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因为文言文教学及其知识的匮乏,大陆学生不仅出现了呼自己父亲为“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的笑话,更出现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水平,不如英语水平高的尴尬现象。今年北京地区的高考语文试卷,新增了4分的“古文理解”试题,但考生成绩非常不理想,平均得分只有0.6分。
    虽然如此,文言文并不是死去的语言,相反,现代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中,都有大量文言文的痕迹。同时,随着国民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大白话甚至是白开水般的白话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民众了解文化传统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语文教学规律来看,只有学好白话文而不通文言文者,未有熟稔文言文而不精白话文者。
    应该看到,适应上述认识和需要,近些年来大陆地区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含古诗词)比例正在逐步提高,目前已分别占到约30%和40%左右。但是,这一比例不仅低于香港地区的约40%和50%,更低于台湾地区的约50%和70%台湾地区高中还在语文课之外,另行开设儒家经典必读课程,其《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全部取材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总之,为传承文化传统和回归精神家园,打造一个文雅优美的中国,大陆大中小学语文教材非常有必要大幅度提高文言文比例,使之与流沙河先生所提建议或台湾地区语文教材比例大体相当。同时,也应考虑向台湾地区学习,将大陆“语文”教材改名为“国语”教材,这样会更有利于塑造国人的文化共识、民族共识和国家共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