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被称为“于青天”


    在于成龙的故乡吕梁,“于成龙”是一个经常被说起的名字。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古时,总能把和于成龙有关的故事讲得头头是道。年轻人和孩子也对他非常熟悉,说起事儿来“于成龙”长“于成龙”短,总爱拿他打个比方。若是和他的故居离得近,出去说上一句“于成龙那个村的”,那是多受人些尊敬的。怀念于成龙的人不仅仅是故乡人,在我们身边,有根据他的故事拍的影视剧,有根据他的人生排演的戏剧,还有为他修建的纪念园,他们都在表达着大家对“于青天”的念念不忘。
    
    于成龙(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代廉吏于成龙》演了又演,百看不厌
    电视剧是最能体现老百姓喜好和感情的东西,大家往往在电视剧的嬉笑怒骂中,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历史和故事。自从《一代廉吏于成龙》开播以来,它已经被老百姓“喜欢”了无数次,无论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还是在地方电视台播出,无论播出第几次,总能让一大拔观众再次走进剧情,去看一遍已经看过的剧集。这不,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山西卫视又一次播出这部电视剧,不少人家的电视机里,又一次响起那首熟悉的片尾曲《长歌行》。播了这么多次,依然有人看。
    除了剧情曲折引人入胜,老百姓最喜欢的,相信还是剧中的主角于成龙,以及于成龙身上透出的那种光芒。在采访《一代廉吏于成龙》的编剧孟恭才时,他这样说过:“(我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寻找那些潜在的历史文物、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抓住那些历经沧海桑田的智慧与精神之光”。这和老百姓的需求是不谋而合的,他们向往的是于成龙的清廉、担当和正气,向往到愿意从电视剧中一遍一遍回味。也许,正因为这样,今年5月22日,中纪委官网发布消息,该网视频栏目将展播这部电视剧,以期带给广大干部和网友启迪。
    除了电视剧,京剧《廉吏于成龙》也详细生动地描写了于成龙荣耀的一生。创作和编排这部京剧的,是上海京剧院。当时这部京剧在上海演出时,可谓一票难求,上海的观众们对这位出生于山西的清官非常感兴趣。演出当中掌声不断,这不仅表达了观众对京剧艺术的喜爱,更表达了大家对反腐倡廉这一主题的拥护。在对于成龙精神的肯定之下,上海多次组织党员和干部去看《廉吏于成龙》,甚至将它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份特殊教材。后来,这部京剧还被拍成京剧电影,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中纪委、广电总局、中国文联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而在电影首映式举行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专程发来贺信,称赞这部京剧电影是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家乡父老,仍念叨着于成龙
    最熟悉于成龙的,还是故乡人。方山人李晋斌,总说自己是于成龙的老家人。据李晋斌回忆,当时电视上播放《一代廉吏于成龙》时,他们全村的人都在看。他特别感谢这部电视剧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说他们“把于成龙演活了”。李晋斌70岁的老父亲,每天晚上都追着看这部电视剧,每当看到激愤动情之处,总是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们都认为,是家乡吕梁山的雄伟厚重养出了于成龙这样一个两袖清风却铁骨铮铮的官员,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出过于成龙这样一个清官而充满了荣誉感。
    拥有这种荣誉感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将它当成终身的事业来做,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提到的为宣传于成龙做了很多工作的“民间人士”高林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千方百计地收集、整理于成龙遗物,建造了一个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区,希望通过纪念于成龙的方式,弘扬廉政文化。他将自己所有的钱都投入到这里,没钱了就卖自己的房子。最后资金难以为继,他为了让这个文化园能继续存在下去,在网上无偿转让项目。这说明,他并不是为了牟利,只是希望人们能记住,记住他所代表的廉政精神,记住自己的家乡,有这么一股浩然之气长存。
    家乡人的思念,总是质朴的,他们口里心里忘不了一个给自己家乡带来巨大贡献的人。尤其是,这种贡献在精神上长存,无论过去多少年,它的力度不减。
    
    京剧《廉吏于成龙》(资料图 图源网络)
    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真实的历史中,因为清初社会并不安定,于成龙在出仕之初,很多时候做着缉盗安民、断案平冤的工作,在福建按察使任上,还以“谳决明允,所生全殆以千百计”而第三次被举“卓异”,由此被百姓称为“于青天”。他捕盗断案,明察秋毫,手法又不拘一格,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林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比如说,于成龙智断骗财案,讲的是于成龙用装糊涂的手段,麻痹了案犯的警惕,然后抓住证据迅速断案的故事。再比如说,于成龙暗访门头沟,讲的是于成龙为了调查清楚北京西山煤窑中,窑主虐待、圈禁工人的犯罪行为,他带了一个随从潜入煤窑,冒着生命危险调查事情真相,让恶人得到严惩的故事。
    在这些民间传说中,于成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廉吏,他分明就是清代的狄仁杰。他智计百出,脑子一转就能想到断案的方式。他拥有一流的表演能力和矫健的身手,能够从暗无天日的门头沟煤矿中调查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而且还能安全脱身。这种对于成龙能力的想象,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实际水平。但是,老百姓为什么要一代一代口口相传这些有些夸大的故事?
    也许,仅仅因为对一位“青天”的渴望吧!渴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能够治安良好,渴望自己的日子能够越过越红火,渴望没有一个坏人被放过,渴望没有一个好人被冤枉。而廉洁正直、才能卓越的于成龙,满足了百姓对官员所有的期望,于是,百姓一方面赞誉他,怀念他,另一方面,也将“于成龙”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和高大。于成龙,于青天,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的传说故事中,长久地存在于老百姓的脑海里,存在于老百姓的念想中。
    于成龙的经典文学影视形象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在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的同时,其事迹也以文学、戏剧、影视等形式广为传播,直至今日。
    于成龙较早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乾隆年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中有一篇为《于中丞》,讲了两个故事,都是说于成龙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犯罪线索,从而破案。到了清末,评书《于公案》问世。据云游客(即评书大师连阔如先生)《江湖丛谈》称:《于公案》的编创者是北京前辈评书名家牛瑞泉,由他传给刘竹桥,刘竹桥再传给群福庆,遂在北京说书界流传开来,讲述于成龙出京西巡,一路断案破案,除奸拿贼的故事。到了现代,单田芳先生也曾推出100集的评书作品《清官于成龙》,着眼点变为于成龙从一个广西罗城知县到两江总督的许多感人肺腑、引人深思的故事。
    1998年,离石区作协主席王永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清官于成龙》,影响非常大,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就是据此改编,而以后的影视剧、戏剧也以此为本。
    2000年,由李万年、尚大庆、胡大刚主演的19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便把于成龙罗城治盗、湖北平匪、福建平冤、直隶救灾、两江惩恶等事迹搬上荧屏。
    2003年,由上海京剧院创作演出的京剧《廉吏于成龙》问世,表现了于成龙与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为官操守,屡受好评,获得过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以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已经成为上海京剧院的常演、保留节目,并在2007年和上影集团、上海电影制品厂合作改编成戏剧电影。
    2007年,中共吕梁市委宣传部和上海京剧院签约,以一元著作使用费,由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将《廉吏于成龙》改编为晋剧,时隔数百年,“于成龙”再次回到家乡,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