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对儒学有大功,也有大罪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09 光明网 姜广辉 参加讨论
第一位促进儒学成为国教的人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家经学从此确立为两千年君主专制时代的统治思想。如果我们相信,两个人的事件决定了两千年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方向,那便是一种圣贤史观或英雄史观。 董仲舒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我们看来,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董仲舒,这些思想家其实都只是一些标志性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其后的中国发生了长远的影响,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而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化传统对他们的思想形成的影响,我们却不容易看到。其实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性格,就像每一个人都有其性格一样。所不同的是,民族的文化性格较之个人的性格更为复杂而内涵丰富,更为难以改变。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是谁?”而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董仲舒的思想发展,暗合了中国人(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芸芸众生)这样一种内心的声音:啊,这些圣贤所说的也正是我们想要的,是我们更愿意接受的。不能设想,没有这样广泛的文化心理基础,儒家经学会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确立有一个“试错”的过程,从先秦到汉武帝,这种“试错”的过程至少经历了两次,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游说诸侯,以求自售。秦国用商鞅、韩非法家之说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其后又以法家思想治国,但非常不幸的是,一个数代励精图治经营起来的大帝国只统治了十四年便轰然倒塌。这个历史教训太深刻了。这是一次“试错”的过程。 汉初,统治者鉴于长期战争所导致的社会民生凋敝,接受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政策。但是“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果然是治国之良方吗?由于中央政府长期无所作为,导致地方势力坐大,以致在景帝盛世之时出现了同姓王联合造反的“七国之乱”。这是又一次的“试错”过程。 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汉武帝登基不久,便诏求贤良对策,重新选择和确定统治思想。董仲舒在《贤良三策》第三策中提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是汉代春秋公羊学的最大的代表之一。春秋公羊学在儒家经学确立过程中能首先脱颖而出,在于它的义理性,而“大一统”思想是它众多义理中最重要的义理。这不仅因为它正好完全适合了汉代“大一统”政治的需要,从本质上说,它也暗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虽然从通常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统一是从秦汉时期完成的。但从上古时代,华夏各族在其深层意识中,即具有同祖同根的关爱情结,在追述炎帝、黄帝乃至尧、舜、禹的传说时代的历史时,便有一种原始的统一观念。而从文献记载的历史看,至少在西周王朝已经是一个疆域广大的统一国家,只是它当时实行的统治形式是分封制,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统治形式不同而已。春秋战国时期,天下陷入长期的分裂和战乱状态,但它最终的历史的目标是在指向统一的。在思想家中,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以及法家的商鞅、韩非等人都是主张统一的。但由于儒家主张“以德服人”的统一路线、法家主张“以力服人”的统一路线而分道扬镳。秦始皇实行法家路线完成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大业。相比欧洲一些国家直到近代才实现统一,而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究其原因,是与中国文化向往统一的核心价值有直接关系的。 而国家一旦实现政治统一,统治者便要考虑选择一种与“大一统”政治相匹配的长治久安之道,因而反过来要求学术思想的统一。《春秋》公羊学虽然可能有久远的授受传统,但它直到西汉才写出,首标“大一统”之义,这应该看作是汉代以胡毋生、董仲舒等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精心加工制作的结果。所以“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文化政策的建议和采纳,表面上看似汉武帝和董仲舒两个人的事件,实际上有其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因。从这一事件之后,儒家经学成为两千年君主制度下的统治思想,作为此一事件的标志性人物,我们把董仲舒作为第一位促进儒家经学成为国教的人。 (作者:姜广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令女性深思的励志大戏《卫子夫》
- 下一篇:赵元楷给唐太宗拍马屁遭警告 几日后暴病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