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雍正是文艺青年 向往归园田居的乡野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54 成都商报 王游之 参加讨论
雍正(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人称“四爷”。“四爷”45岁登基,一生勤于政事,有“以勤先天下”之称,在位时间虽然只有13年,但后人收集他朱批过的折子达360卷之多,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在穿越剧中走红的“四爷”雍正,最近又在微博上火了一把。幸运的是,这次他终于脱去了“篡位”“苛政”的刻板印象,化身为当之无愧的Cosplay先驱。这一切,都源于新浪微博认证的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故宫淘宝”对《雍正行乐图》的大胆创作。 这组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图共9张,取材自故宫博物院典藏的《雍正行乐图》,工作人员通过数字技术,让古画中静态的雍正“活”了过来,图片中的“四爷”或端坐于松下抚琴,或一身武士打扮斗虎,或淡定于江边垂钓,其中一幅濯足图还配有诙谐的文字:“朕……脚痒……” 这组行乐图的大热,也撩开了雍正审美情趣的神秘面纱。史书上的他,是个一年只在生日那天才给自己放假,每天工作至深夜的超级工作狂,而他对艺术品的鉴赏却是出了名的挑剔苛刻,在他执政的13年中,留下了无数工艺精湛、格调高雅的艺术品,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雍正行乐图册》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遥不可及的田园梦 关于雍正的一生,有许多野史和传闻,由于其对待政敌手段强硬,再加上小说、戏剧的演绎,导致众人心中的雍正冷酷、凶残、没有人情味。而现实中的“四爷”却很有生活情趣,他审美品位极高,对各种工艺品都有极大的兴致,作为皇帝的他,虽日理万机,却从不吝啬对工艺品品头论足。 近日走红于网络的是一套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行乐图》册页,这套册页共14页(一说13页),为绢本工笔重设色,尺幅不大,纵34.9厘米,横31厘米。与其他帝王行乐图的大队人马前呼后拥不同,雍正行乐图每页都只有一个人物———他自己。 而更令史学家费解的是,雍正在画中的奇特装束。行乐图中的他,穿着汉族衣冠、和尚袈裟、道士道袍或少数民族服饰,最“非主流”的一幅还属他身着欧洲贵族绅士的洋装,头戴金色卷曲的假发,完全是个“假洋鬼子”的模样。 了解历史背景就可知道“四爷”的Cosplay有多大胆出格。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为巩固统治,顺治帝颁布了极为强硬、严厉的命令,要求汉族人改换服饰与发式,甚至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时隔不到百年,满族皇帝自己却在画中穿起汉服,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四爷,你这是要闹哪样? 据文献和档案记载,命宫廷画家绘制画像是雍正的一大爱好。他的行乐图数量众多,大多寄情于山水,营造出宁静、恬淡的氛围,和其编选的《悦心集》诗文内容、意境完全一致。在这本“四爷”钦选的小册子里,收录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王维的《山中与裴迪书》,白居易的《池上篇》《冷泉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苏轼的《述怀》等等。单就其取舍标准就可判断,年轻时的雍正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对归园田居的乡野生活十分向往。 可身为帝王的他如何实现田园梦?行乐图成了雍正寻求心理补偿的最佳阵地。他抄苏轼的《江郊》“意钓忘鱼,乐此竿线,优哉游哉”,行乐图中,就有他孤舟蓑笠独钓江雪的场面;抄周邦彦的《喜迁莺》,行乐图里就有“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的羽扇轻摇。至于图中雍正扮演的人物,能够分辨出来的有汉代性格诙谐的文人东方朔、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西域来中土面壁修行的高僧达摩、南北朝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等。 《雍正行乐图册之二》(资料图 图源网络) 雍正皇帝的审美观 无疑,雍正的画像与其审美情趣密不可分。史书记载,雍正对艺术有很高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他曾直接干预工艺品的设计和生产,并留下了大量指点设计制作的谕旨。在这些谕旨中,“四爷”不仅对工艺品的款式、纹样、颜色、做工一一指点,还自有一套评判标准,褒雅贬俗,务求尽善尽美。 据《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记载,雍正特别有兴趣、着意指点和参与设计的陈设及文玩种类包括瓷器、漆器、木器、绘画等。皇宫造办处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下简称《清档》)极为详尽地记录了皇上的谕旨和管理人员奏报活计制作的全过程,可从中窥见雍正的兴趣爱好、审美标准和鉴赏水平。 如一方黑白玛瑙盒西山石砚曾得到雍正的褒奖,他点评此砚“做法文雅,甚好!”并嘱咐“照此样再做一方,略放大些。”秀气也是雍正遵从的审美标准,他曾要求将一件商金银蟠螭圆鼎的紫檀木座“肚子去了,往秀气里收拾。”还要求“照怡亲王进的活腿四方香几做二件,或漆的或木的,做秀气着。” 在雍正眼里,凡是达到“文雅”“素静(今作素净)”“秀气”“精细”的器物方能赢得“甚好”的评语,得以“持进御用”;反之,则是“蠢了”“甚俗”,要求改做;对不可改做的工艺品,还会连连感叹“可惜材料”,并束之高阁。 雍正最为反感的是流于俗套的平庸之作。雍正六年(1728年)10月,玻璃厂曾呈进各色玻璃鼻烟壶100个,随后,郎中海望拿出41个并传达了谕旨:“此鼻烟壶款式甚俗,不好!可惜材料!尔持出放在无用处。”经过雍正的审视,入得了他眼的鼻烟壶的比例不足六成,余者皆“不堪入目”,又囿于材料的局限,不能改做,只好“放在无用处”。 雍正喜欢自然、含蓄的美。有研究发现,雍正年间造了许多柄如意,但金质或黄铜镀金的只有区区几柄,其余则多为木、玉、月白玻璃、象牙等天然材料,雍正显然更偏爱天然材质与花纹,不喜工艺复杂、纹饰繁缛之作。而据《清档》记载,得到雍正明谕“款式好”“留样”的正是一柄木质如意。虽然我们今天难以确定这柄如意是否存世,但《雍正行乐图》中有雍正手持天然木如意的形象,或许已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雍正行乐图之三》(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是谁画的行乐图? 那么,帮助“四爷”实现人生梦想的行乐图创作者所为何人呢?和明代一样,清代没有图画院的设置,只在内务府造办处设置画院处和如意馆,负责组织画家为宫廷服务。 宫廷画家集中于如意馆,被称为“南匠”。他们创作表现帝后生活的宫廷画,纪录重大事件。如意馆和画院处的画家,无论是由大臣引荐还是献画自荐,均需经过严格的考试才可入选。根据其绘画水平分三个等级,并有试用期。 清顺治年间,初见于文献记载的宫廷画师只有黄应谌一人,康熙时有唐岱、焦秉贞、冷枚等。到了雍正时期,宫廷绘画机构慢慢趋于规整,雍正本人也比较注重对宫廷画家的培养,还设立了画家奖惩制度。同样据《清档》记载,雍正曾赏赐一位宫廷画家豪宅一间。房子有多大呢?光是房间数量就有24间,远远超过当时造办处里匠人们的俸禄。 雍正至乾隆前半期是清宫廷绘画的鼎盛时期,西方画法的融入是这个时期宫廷人物像的重要特色之一。画家有丁观鹏、金廷标、陈枚等等,而在宫中供职的外国画家里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郎世宁。 郎世宁将西洋画的写实技巧带到了宫中,在人物肖像作品中,一方面强调透视,一方面又结合中国特色,适当吸收中国传统“写真”的要素,既保留解剖准确、略带敏感的欧洲风格,又具五官清秀、中国“写真”的特点。 不过,经学者考证,目前看到的这些雍正画像,并不是出自郎世宁之手,因为无作者题款,所以无从知晓作者的确切身份。但从绘画技巧来看,可以推测大部分绘画作品是中国画家绘制的,这些宫廷画家运用中西融合之法,把雍正皇帝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趣味通过画像的形式更形象、直观地彰显出来,表现出了浓郁的文人笔墨与意趣。 闲话帝王行乐图 “行乐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通常描绘人物的日常娱乐与休闲生活的场景。根据中国最早的绘画著录《梁太清目》记载,早在南齐时就出现了行乐图。此后,行乐图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绘画题材。行乐图也可以解释为“自己画或别人为自己画的小像”。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有云:“古无小照,起于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 不仅“庸夫俗子”喜留行乐图,就是皇帝嫔妃也不能免俗,如明宣宗朱瞻基、明宪宗朱见深、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等等帝王皆有行乐图,这些行乐图以集体肖像画或是个人肖像画的形式留存。在现存的帝王行乐图中,以明宣宗和清雍正的作品居多。 明朝第一个充分享受宫廷生活的帝皇,无疑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除了享受前辈们留下来的优越生活外,宣宗皇帝还主动开创了许多新的内容,使宣德时期的宫廷生活多姿多彩。而让史学家能够得出这个结论的,就是大量描绘其日常休闲娱乐的行乐图。 雍正帝的行乐图以超现实非主流闻名。画像中的主角雍正皇帝的形象异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雍正行乐图》册页,图中描绘雍正各种休闲活动:着袈裟进山、着儒服抚琴、执弓视孔雀、练功见飞龙、读书观泉、石壁题字、山洞打坐、水畔观瀑、临海观涛、林间逗猴、与兔共憩等。在帝王行乐图中,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在其他帝王画像中从未出现过。而其作品数量和雍正丰富多变的造型设计也是其他帝王无法比拟的。 故宫博物院现在馆藏的雍正行乐图包括《雍正十二行乐图轴》《胤禛行乐图册》《雍正行乐图》等,其中《雍正十二行乐图轴》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分别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和“腊月赏雪”。这12幅行乐图展现了雍正皇帝生活的各个场景,也表现了12个月的不同节令风俗。 乾隆时期的《弘历雪景行乐图》也是帝王行乐图中的传世名作,这幅作品由郎世宁、丁观鹏、唐岱、陈枚、孙沈源合作绘制,再现了清乾隆帝偕子赏雪的情境,也体现了清代宫廷绘画的极高水平。 (王游之 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