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非坐以待毙:固守南京城一年 赵匡胤曾想撤军(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34 南京日报 许春在 参加讨论
被忽略的真相: 南唐固守南京城一年之久,令赵匡胤一度想撤军 至于南唐李煜方面曾否有过抵抗问题,上述各书都是不着一字,这是很不公允的。因为事实上,南唐方面对于北宋的进攻曾经有过反复的抵抗,这在宋人陆游的《南唐书》、马令的《南唐书》、龙衮的《江南野史》以及《钓矶立谈》等史书里均有相关的记载。清代毕沅招徕一批著名学者修成的《续资治通鉴》中,对于此事搜罗丰赡,排比也最为清晰。结论清楚表明:李煜对于这场战争不是一无所知、一筹莫展、一无抵抗。恰恰相反,他对于这场有关他的国家生死存亡之战是有战略思考和战术安排的,他亲自作了许多军事部署,也曾取得一些战果。这些事实不应该因为他最后失败了就一笔抹杀。 首先,对于如何抵挡宋军,李煜显然有自己的战略考虑。《续资治通鉴》说:“初,陈齐、张洎为江南国主谋,请所在坚壁以老宋师,宋师入其境,国主弗忧也。”这表明李煜是以“坚壁固守城池来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作为这场战争的指导思想的。从当时宋与南唐的兵力强弱悬殊来看,这既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因为对宋军来说利在速决,对南唐来说则是利在持久。既然无法阻止宋军渡江南下,又无实力全面防御与之捉对抗衡,因而采取“坚壁以老宋师”的谋略是正确的也是取得了一定实效的。正是李煜有了这样的总体谋划并有所布置,所以宋军入境时他并不惊慌失措,这与“事先全不知道”完全是两回事。应该承认,固守也是抵抗,而且是弱者的有效抵抗手段。 其次,从战争过程来看,南唐军队绝非“一点抵抗也没有”。宋军于开宝七年(974)冬十月正式出兵,直到开宝八年(975)冬十一月二十七日才攻破金陵迫使李煜投降,前后历时一年有余。这与当年隋军仅用3个月就攻破建康俘获陈后主的灭陈之战相去甚远。而且宋军初期进展甚速,曹彬等人于开宝七年十月乙亥“自蕲阳(今湖北蕲春)过江,破峡口寨”,34天后的闰十月就攻入池州,接着下当涂、占采石,到十二月就已进兵到金陵的近郊白鹭洲。然而,宋军屯兵金陵城下达一年之久,这表明战场形势曾经有过逆转,至少是有过相持不下反复拉锯的情形。据《续资治通鉴》记载,从开宝七年十二月己酉到次年二月癸丑的这64天之间,曹彬等在白鹭洲先后两次击败南唐兵。这也表明即使不是白鹭洲曾经易手,至少也是南唐兵曾经发动过反攻。类似的情形还有池州之战和武昌之战。 另一个间接证明是,南唐曾于宋军攻占金陵关城的开宝八年二月举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张确等30人。这表明南唐方面有可能一度收复了关城,至少当时战局曾有所缓和,否则哪有闲工夫来举行科举考试呢? 而史书里之所以看不到宋军所占之地被南唐夺回的记载,是因为记述北宋灭南唐的原始史料大多出于宋人之手,不管作者的真实想法如何,都难免要为北宋统治者夸胜讳败,因而史料呈现的便是同一地点的反复占领。而为了避免后人误解,作者不仅把年月日排比得清清楚楚,而且行文用词也尽量予以区别来提醒读者。 至于明确记载南唐反攻的则有采石矶浮桥争夺战:开宝八年正月,“江南兵水陆十余万,背城而阵。时舟楫未具,潘美率所部先济,大兵随之,江南兵大败。江南复出兵将沂(溯)流夺采石浮梁,美旋击破之。”此外,南唐方面还在鄂州(今湖北武汉)、溧水、袁州(今江西宜春)、宣州等地以及长江中与宋军作战。 正是这些地方的反复争战,牵制了宋军的力量,导致久围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赵匡胤产生动摇,一度打算撤军休整。《续资治通鉴》卷八开宝八年秋七月辛未朔条说:“时金陵未拔,帝以南土卑湿,秋暑军多疫,议令曹彬等退屯广陵(今江苏扬州),休士马,为后图。(卢)多逊争不能得。”当然,后来此议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施。 从上述情况可知,南唐军队面对北宋的强大进攻,曾在境内各地反复争夺相抗,最终是在历时一年有余的艰苦征战之后才得以攻破南唐京城,这怎么能说“南唐的军队一点抵抗也没有”呢?又怎么能说宋军“毫不费力地便打下了金陵”了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史上最牛老爸:万石君石奋教子成才秘诀
- 下一篇:屈原的人格魅力独特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