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汉代名臣倪宽


    
    倪宽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由司马迁、唐都、落下闳等二十余人历时一年编撰而成。而在这部著名历法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时任御史大夫的汉代名臣倪宽。
    下地劳动
    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
    倪宽,西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103年。幼年时家境贫寒,无力供读。做佣工时,每当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在干活休息间隙拿来诵读,于是“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后拜尚书学创始人欧阳生为老师,精心攻读《尚书》,在由郡国推选为博士之后,又投到经学博士孔安国门下研究经学,但依旧贫困,靠给学生们做饭维持生活。当时汉代实行射策考试取士制度,倪宽以第二名的成绩任廷尉文学史。
    倪宽生性温厚善良,不善于言谈,擅长作文。当时,张汤为廷尉,府上任用的都是文史法律方面的大小官员。而倪宽虽凭借儒学书生的身份处在他们中间,但被认为不懂得府中的事务,并没有受到重用,不久被委以副职的身份到北方看管牲畜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倪宽回廷尉府呈送有关牲畜的簿册,适逢府上有一份很难写的奏章,前几次写好的奏章已经被汉武帝否定,掾史们不知道如何是好。倪宽了解情况后,谈出自己的见解,于是掾史们让他来写这份奏章。倪宽慨然应允。结果奏章写好后,掾史们读了都佩服不已。他们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张汤。张汤知道后非常惊讶,马上召见倪宽。通过交谈,张汤非常佩服他的才能,就让他做了一名掾史。
    张汤把倪宽写的奏章呈给皇上,当即被批准。几天后张汤拜见汉武帝时,武帝问道:“前几天的那份奏章绝不是一般的官员能写出来的,写奏章的人是谁呀?”张汤说出是倪宽后,武帝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果然名不虚传。”此后,张汤愈加器重倪宽,让他在自己手下担任奏献掾,从事起草奏章文书等工作。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张汤任御史大夫,推举倪宽为侍御史,协助他的工作。在此期间,倪宽非常善于处理法律案件,许多案情不明,难以判决的案件,他都能根据古代的法令公正判决,得到老百姓的称赞与爱戴。
    减缓刑罚,优下属
    主张缓收租税、发展水利事业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倪宽被汉武帝召见讨论经学。武帝从《尚书》中随便抽出一篇文章考问倪宽,结果倪宽对答如流,见解精辟。武帝非常满意,提拔他为中大夫,很快又升任左内史,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在任左内史期间,倪宽以儒家思想治理政务,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减缓刑罚,优待自己的下属,体恤人民的疾苦,得到官吏和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倪宽非常关心百姓疾苦,主张缓收租税,减轻农民负担,根据百姓的情形来决定征税时间的急缓。对那些贫弱户或农忙时节,倪宽不立即征收赋税,这样许多赋税常常拖着。有一次,适逢汉武帝对外用兵,急需钱粮。倪宽所辖京师,租税拖欠甚多,被有司告发,按律应当免去官职。治下的老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惟恐失去这位好父母官,就奔走相告,不约而同的一起来交粮食。大家族用牛车拉,小家庭用担子挑,前脚接着后脚,好似长龙络绎不绝。结果不几天倪宽就超额完成收租税的任务。汉武帝深感惊奇,对倪宽愈加器重。
    倪宽任左内史期间,还致力于发展辖区内的水利事业。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倪宽上书汉武帝,建议在郑国渠上游北岸开凿六条小渠,灌溉这一带郑国渠无法自流灌溉的良田。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令他主持六辅渠的开凿。结果,六辅渠开凿后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倪宽在领导兴修水利之际,还在六辅渠的管理运用方面有一项新的创造,那就是在我国首次制定了灌溉用水制度《水令》,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了每块耕地都有水可用,扩大了浇地面积。虽然可惜的是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料早已散轶,无法知道它的全貌,仅有“定《水令》,以广溉田”这七个字的文献资料存世,但倪宽作为我国灌溉用水制度的创始人在我国水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打算封禅泰山,但前朝没有留下礼仪可供借鉴,于是责令五十多名博士讨论封禅礼仪的制定,讨论了几天也没有结果。汉武帝想到了倪宽,于是召来问道:“你是学《礼》的,朕要去封禅泰山,该用什么样的封禅礼仪?”倪宽朗声说:“既然前人封禅泰山没有留下礼仪,说明前世君主都是随心所欲而去。即使前朝留下礼仪,也不一定适合皇上。臣师东方朔说过‘一片空白的竹简,写起文章来最容易;前人没走过的路,自己留下足迹,便是后人的规矩’,所以臣以为不如由天子亲自制定礼仪。”汉武帝听了感觉很有道理,于是亲自制定礼仪,并加封倪宽为御史大夫,与大行令霍光等人共同主持封禅大典。当时在讨论封禅大礼期间,汉武帝也诏召了梁相褚大前来讨论。褚大精通《五经》,身份为博士,而当时倪宽为弟子。褚大自以为御史大夫职位非他莫属。中途到了洛阳时,褚大听说倪宽升任了御史大夫,大笑不服。等到了京城长安,褚大和倪宽在武帝面前辩论封禅事宜,根本比不上倪宽。败退下来后,褚大心服口服地说:“皇上实在知人善任。”
    修订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
    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汉以前曾制定过许多历法。汉朝初年继承秦制沿用《颛顼历》,到武帝时已用了百多年,误差较大,不利于农业生产。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太史令司马迁等人建议汉武帝重新修订历法。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倪宽率司马迁、邓平、唐都等二十余人修改历法。经过精心推算,历时一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终于被修订完成。《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采用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插入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纪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倪宽担任御史大夫期间,勤政廉洁,公正无私,一直没有人向皇帝上奏抨击他,仕途平坦,长达九年,直至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故里。据史书记载,倪宽生前著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及《封禅颂》等,惜早已散佚。
    倪宽墓现位于山东广饶县广饶镇田王村南约500米,南与“欧阳八博士墓”相望。过去墓地古木参天,景色幽静,旧志列为广饶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喻。二千多年来,经过自然及人为的破坏,倪宽墓仅存封土。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对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2005年广饶县投资90多万元对倪宽墓进行了修复。根据其历史原貌,加高了封土,修建了汉相亭,并在亭内重立了《汉相倪宽墓碑》和唐代褚遂良的《倪宽赞碑》。在墓四周修建了围墙,种植了松柏,铺设了神道。在神道两侧安放了石人、石羊和石狮等。修复后的倪宽墓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景色迷人,环境幽静,逐渐成为广饶县一个新的旅游亮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