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范承吉的“廉洁套餐”


    
    廉洁 (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人说,“我只要经济上不出问题,也就够得上廉洁了。”这话听起来似乎是对的,却不够全面。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经济上不出问题固然很好,作风上也不能出问题,比如平庸懒惰、特权思想、吃吃喝喝、包容不正之风等,任意一条,都足以玷污清白的品行,还如何自诩廉洁?
    金代有个官员叫范承吉,字宠之,曾跟随完颜宗翰灭北宋,官至节度使、光禄大夫,作为正史所推崇的一代循吏,他实践的一则“廉洁套餐”,内容较为丰富,倒是值得关注与参考。
    主食:不妄取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说过,金灭北宋,掠夺的财富相当惊人,而且管理很不到位,适逢战乱,管库的官员乘机往自己腰包揣点,天知、地知、我知,还能有谁知道?安全性那是没的说。在这种严重缺乏防火墙的情形下,尤其可以考验一个官员是否具有廉洁自律精神,是否能够保持政治本色。
    金太宗天会四年,范承吉随军攻击太原,旋即担任少府监。这个职位有一定的私密性,相当于皇帝内府的大管家。金朝开国初期,好像每一位亲王都有自己的少府监,显然,范承吉是作为完颜宗翰的亲信而担任这一职位的,以帮助其管理抢掠来的财产。天会五年,北宋灭亡,范承吉果然堪用,成天与金山银山为伍,却坚守住了那根“红线”,不取分毫,班师时仅派人装了一车书带回。
    占据要津,是坚守廉正而不妄取,还是图利染污大肆聚敛,无疑是一道检验官员品行、“拷问”官员灵魂的主食。当道德与利益碰撞,不妄取即是严谨守分、洁身自好,即是明理尚节、义不苟禄,理应成为廉之本。
    第一道菜肴:勤政爱民
    范承吉做过一年的绛州知州,时间虽短,却惠民至深。当时的情况是,金国法律允许将士随意掳掠人口以为奴隶,绛州有许多百姓因为不堪奴役而纷纷逃回故土。这种行为在人情上可以理解,却为法律所不容。范承吉作为当地主官,必须在爱民护民与维护法律尊严方面寻求平衡点。
    来自元帅府要求迅速抓捕的压力是巨大的,但范承吉顶住了压力,并不急于抓人,而是派员到处张贴告示,晓谕百姓自首,凡自首者可以交付一定赎金改变奴隶身份,从此成为自由民。如今看来,范承吉此举明显是跟上级玩了虚晃一枪,因为前来自首的数千百姓大多没钱赎身,最终还是绛州府衙动用公帑代缴的。还百姓一个公道,让法律有了面子,拳拳爱民之心,可圈可点!
    天会六年,范承吉升任河东北路转运使,发现当地百姓所承受的赋税之繁重已然到了极限时,他流泪了,拍案而起:老百姓生活这么苦,负担这么重,你们地方官到底都在干什么?他没有指望那些尸位素餐的家伙,而是亲自筹划改革,从减负到立法,逐条落实,亲力亲为,不到一年,奇迹出现了:百姓们不光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了余粮,官库岁入增加了十数万斛,真正做到了“官既足而民有余”。
    第二道菜肴:奉公刚正
    天会末,北京附近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数以万计的民宅被震坏,地方官乘机发地震财,与工匠们勾结,高价盖房,牟取暴利。
    范承吉此时“同签燕京留守事”,相当于北京市副市长吧,他在救灾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猫腻,随即法办了几位脏吏,并下令,严禁民间工匠私自承包盖房工程,由政府牵头,派熟悉建筑的官吏采购建材,统筹规划,按次序组织施工,不论贫富。此举堵住了腐败的源头,为老百姓节省了不少冤枉钱。
    一千多年前的北京,可不像今天这般繁华,比起开封、杭州等大都市,它简直就是穷山恶水。穷山恶水嘛,总要出刁民的,不打仗了,那些退伍军人(奚卒—烦恼的士兵)没了饭碗,又不想做正经营生,于是散居北京各地,做了刁民。他们三五成群抱团取暖,发展成了数千人的强盗队伍,为祸乡里。范承吉眼里可揉不得沙子,管你胸前挂了多少军功章,犯了法就是刁民,严惩不贷。他雷厉风行派兵弹压,抓一批杀一批,那帮家伙终于老实了。
    奉公刚正,说白了就是舍得花大力气去弘扬社会正气,用正能量代替负面能量,让不正之风、歪风邪气失去存在的空间,成为过街的老鼠,一方面可以有效预防自污,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同僚做到袖子常拉、警钟长鸣。
    最后一道是素汤:清清白白
    贞元二年,范承吉以光禄大夫致仕。六十六岁去世时,家徒四壁,留给儿子的财产,也只是几箱书籍外加几间破草屋而已。读罢让我不由想起于谦的那句“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道素汤咂摸起来实在美味!
    范承吉的“廉洁套餐”,是一个体系,也是一面镜子,对如今的“廉洁政治”建设,丰富廉政文化课题,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想必不无裨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