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鲁哀公:生时不能用孔子 孔子死后才追悔莫及


    
    鲁哀公问孔子
    孔子活着的时候鲁哀公不珍惜,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岁月,应季康子之召回到了鲁国。此时,鲁国的国君就是鲁哀公。得知大名鼎鼎的孔子回国,鲁哀公赶紧向其咨询,他修身的问题请教孔子,说:“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意思是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蜜罐中,“不知哀”,“不知忧”,“不知劳”,“不知惧”,“不知危”,该怎么办?
    孔子跟他说:“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这段话的大意是,您到祖庙祭拜,祖先生前所使用的器物尚在,而他们的人已经不在了,这样不就可以“思哀”了吗?您上朝听政,一件事情没处理好,祸乱就有了开端,如此用心,就是“思忧”;您上朝听政,大臣们总是在庭下听从您的调遣,您由此即可“思劳”;您若走出鲁国国门,到郊外看看,您会看到从前亡国朝代的废墟,这就是“思惧”呀;国君是船,百姓是水,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便是“思危”。
    孔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告诉鲁哀公如何“思哀”、“思忧”、“思劳”、“思惧”、“思危”,今日读之,亦能感受到孔子教学水平之高妙。可惜,鲁哀公并没有按照孔子说的去做。他不但没有好好修身,反而带头违反礼法,非要将宠妾立为夫人,将妾所生公子立为太子。他的这个动议遭到了众人反对,但他仍一意孤行,结果,“国人始恶之”。两年之后,孔子去世。孔子去世后,鲁哀公伤心不已。他亲自发表诔文(悼念文章):“旻天不吊,不憗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这段话很深情,大意是:老天呀,你真不够慈悲,就不肯为留下一位智慧老人,让他帮助我当好国君。现在,我一个人茕茕孤立,忧苦万分。呜呼哀哉!失去了仲尼先生,我都没效法、学习的对象了。
    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曾说:“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这段话不光对爱情适用,对其他事情也适用。鲁哀公之于孔子就是如此。孔子活着的时候鲁哀公不珍惜,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如果再追问:为什么不懂得珍惜?原因也很简单,一切珍惜都需要先从“正己”做起。肯在“正己”上下功夫,自己成了明白人,才会知道什么值得珍惜并懂得用什么方式珍惜;如果不肯“正己”,自己一身毛病,珍惜之说便无从谈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