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陶寺:帝尧时代的中国


    
    帝尧
    
    陶寺龙盘
    
    陶寺发掘现场
    
    陶寺圭尺“中”彩色线图
    新闻背景
    


    2013年11月11日,一场“重量级”的讨论,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会议室里热烈展开。李学勤、王巍、王震中等“文明探源工程”的领衔者或骨干专家一一到会。年逾八旬的王克林也从山西太原专程赶来。襄汾县委书记也来了。他关掉手机,在会场的一个角落静静地听了整整一天。纷繁的思绪、言语、对话,围绕着同一个焦点不断地迭加上去。这个焦点就是“陶寺”。
    


    地处晋南临汾地区的襄汾陶寺遗址,是龙山时代晚期超大型都邑聚落遗址,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从时空上考古探索中国文明核心形成、最初中国诞生的重要节点。1978年,陶寺遗址发掘工作正式开始。2001年,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开始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今天,那里的发掘工作仍在进行。
    主持人(梁枢):前些日子从王震中先生的新著《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已经感受到了陶寺的重要性。今天有幸请到各位共聚一堂,进一步就陶寺考古及相关问题发表高见。我想,国学版的读者一定很期待。我们先请李先生。
    陶寺遗址与尧都传说
    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今天这个会很有意义。我们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着丰富的古史传说。如何看待这种传说,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古史辨”大讨论以来,已经在学者间切磋了几十年。现在可以说,在我们这里,全然否定古史传说的主张已经很少听到了,问题是怎样真正认识、怎样正确看待这些传说。过去王国维先生批评疑古之“过”,不同意其否认尧舜等人物的历史存在。有学者辩论说,殷墟甲骨文里没有尧舜。这没有什么稀奇。古人认为“神不歆非类”,商人是不会占问祭祀非其先祖的尧舜的。其实卜辞里的“先公”等人物,许多属于商朝建立以前,有的已经够上了尧舜的时代(如契)。
    说到殷墟,该遗址作为商代晚期都邑的认定,凭的不外乎三点:遗址规模性质的判定,甲骨文、金文的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对照。这第三点,根据主要是战国晚期的《竹书纪年》和西汉的《史记·项羽本纪》,都是传流很晚的传说。我曾说过,比殷墟更古的都邑遗址,如果一定要求像殷墟那样的论定,恐怕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很难设想再有那样的古文字的发现,但是认定殷墟其他两点的结合,还是很重要的。事实也是如此,大家知道,徐炳昶先生率领调查“夏墟”,正是依靠古史传说的记述,结果是肯定了二里头遗址,从而认识了二里头文化,迄今公认是与夏代相关的。再如安金槐先生,他相信“禹都阳城”的传说记载,果然找到了王城岗遗址,后来发掘出时代大略相当的大城。总之,传说中的上古都邑,经过调查发掘,已有多次证明不是空谷来风。
    再来看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传说的问题。“尧都平阳”之说,见于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佚文,如《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所引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并载《括地志》说: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这个地名,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时已经有了。晋州,就是今山西临汾。《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引《帝王世纪》则说: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这段话“平阳即今晋州”等句,大约是后人的注文。无论如何,这段话把问题弄混了,需要在这里说明一下。
    尧为陶唐氏,商周间的唐国是其后裔,被周人所灭,于是周成王把弟弟叔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就是后来晋国的始封。叔虞所封之地,自汉以来有异说,大多认为在晋阳,也即今山西太原。直到清初顾炎武作《日知录》,才加以辨正。近年曲沃、翼城间晋国墓地的发掘,证实了顾氏的洞见。由此上推,唐的位置不会太远,尧也不可能北居晋阳了。“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诗经》里的《唐风》即是晋风,这也可旁证“尧都平阳”之说是比较合理的。
    陶寺城址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称为都邑,而其时代与地望又同尧都传说相当或相近,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希望今后的发掘研究能提供更多的证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