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2000年前吴王夫差剑锋利无比:轻划A4纸成两半(2)


    铸有铭文的吴王夫差剑
    据记载,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年至473年在位。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剑身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量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剑首以不同成分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苏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柄吴王夫差剑铸工精致,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苏州博物馆日前宣布,最新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将于12月18日至明年3月22日在该馆公开展示。其中被称为“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柄,堪称国宝。
    剑刃在纸上轻轻划过
    立刻被割成两半
    “每一次触碰,我们都小心翼翼,它真的太过锋利,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划破。”苏州博物馆馆长助理、文物征集委员会主任程义介绍,此次入藏苏州博物馆的这柄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
    他告诉记者,在目前已知的吴王夫差剑中,这一柄保存最为完整,其他多柄剑出土时即已残缺。这一柄也是最长的,其他一般长约40多厘米。
    据程义介绍,它的剑身宽长,上面有一层蓝色薄锈,刃锋极其锋利,堪称削铁如泥、吹毛断发。“此前的藏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把一张A4纸放在桌上,没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纸的情况下,剑刃只在纸上轻轻划过,纸便立刻被割成了两半。”“吴王夫差剑,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就被震住了,没有想到,时隔2500年,它依然寒光逼人。”
    另外,靠近刃锋处剑身明显变窄,双刃呈弧线。剑格作倒凹字形,装饰有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可能在山西出土
    干燥环境利于保存
    据了解,一直以来,苏州博物馆都致力于征集吴国有铭兵器,但未能如愿,直到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出现。王振华夫妇祖籍浙江诸暨,所以将“古越阁”命名为他们的斋号。
    1991年,王振华、王淑华夫妇在香港买下了这柄吴王夫差剑。1995年8月,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40周年,特邀王氏夫妇举办了“台湾古越阁藏青铜兵器精粹展”。
    王氏夫妇每年来苏州一次,所以和苏州文博界人士多有交往。“我们知道王氏藏有吴王夫差剑,一直有心征集,但直到2012年,他们才提出愿意将其藏品出让。”程义说。由于这柄剑品相好,与其保存环境有关,只有在北方干燥地区才有可能做到,鉴定专家一致推测认为,它极有可能是在山西出土。当时,吴国正与晋国交战,无奈此战告败,剑自然成为了战利品而流落他乡。
    “有多家博物馆想出资征集吴王夫差剑,出价更高,最终他俩还是决定让它入藏苏博。他们觉得苏州才是这些宝贝最好的去处。”程义告诉记者。
    此次入藏苏州博物馆的58件青铜兵器,种类包括剑24件、戈20件,矛6件,其余8件。时代上至商代,下到汉代,以春秋战国兵器为主。尤其是吴越时期的有铭铜剑,是极为难得的文物精品。
    吴越铜矿稀少
    铸造工艺寻求突破
    苏州博物馆提供的研究资料表明,从此次征集来的吴越青铜兵器来看,精品多,品相完好,更加能够说明吴国、越国的剑好。程义介绍,这主要与吴越两国铜矿少有关。“因为资源少,吴越两国人更善于利用这些有限的材料,追求经久耐用,不断在铸造工艺上寻求突破。为此,每每与周边国家交战,吴越的兵器都是对方追逐的最好战利品。”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吴国有铭兵器出土不下百件,但都和苏州无缘。“终于荣归故里,并且是已知保存最完好的一柄吴王夫差剑,其意义非凡。”程义介绍,以吴王夫差剑为例,目前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都出土于江苏省外城市,并分别入藏上海、山东、山西、安徽、河南等博物馆,唯独它们的“老家”从未出土过,更没有哪家博物馆收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