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国学中的三德、六德、九德之说


    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最基本的五种道德本性一直被人熟知,现代人也把五常看作五德,认为这是做人的五种德行。其实,古人在规定人的德行或道德规范方面还有三德、六德、九德之说,并且分别有多种说法。对此,作者分别总结了有代表性且流传甚广几种说法作一下简单介绍。
    
    三德
    三德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是指知、仁、勇三德。《礼记》中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二是指正直、刚克、柔克。在《尚书》中说: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月柔克。”
    三是指至德、敏德、孝德。在《周礼》中说: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四是指上德、中德、下德。在《庄子》中说:
    “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为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辨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
    不过这里的上下德要与老子的说法区分开来。老子也有上德下德之说,不过他的说法中只是二者并举,并无三德之说。比如《老子》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教中还有上下德的其他说法,但都是两德并举,与本文论述的三德不同。
    
    六德
    六德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是指知、仁、圣、义、忠、和。《周礼》中说: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正玄对其注解为:
    “知,明于事;仁,爱人以及物;圣,通而先识;义,能断事宜;忠,言以中心;和,不刚不柔。”
    作者认为,在郭店楚简《六德》未面世之前,这应该是最通行的对六德的认知,一些楚简之前的辞书都以此种说法作为六德的解释,并没有出现楚简中六德的说法。比如方克立编著的《哲学辞典》中就以这种说法作为六德。当然对于这样的说法,作者也未作详细考证,有兴趣的读者可对此进行研究。
    二是指圣、智、仁、义、忠、信。在九三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有《六德》篇,其中说:
    “何谓六德?圣智也,仁义也,忠信也。圣与智就矣;仁与义就矣;忠与信就矣。”
    这种说法是现在最通行的说法。但现在有些人认为此说出自《尚书·皋陶谟》,作者考证未见此说。
    
    三是指九德中的六种。这里的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皋陶谟》中说:
    “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
    但这六德到底指的是九德中的哪六种,书中并没有做出说明。
    四是指诹、谋、度、询、咨、周。《国语》:
    “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询,必咨於周。敢不拜教。臣闻之曰:怀和为每怀,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君贶使臣以大礼,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
    韦昭 注:
    “六德,谓诹也,谋也,度也,询也,咨也,周也。”
    
    五是指礼、仁、信、义、勇、智。《司马法》中说: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
    以上所说是三德、六德在中国古代道德规范方面的含义。三德、六德在佛教中也作为道德用语使用。佛教中所说的六德:一为自在,二为炽盛,三为端严,四为名称,五为吉祥,六为尊贵。三德在佛教中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为法器三德,包括秉性柔和,无有偏党;常希圣解,求法无厌;为性聪慧,子善恶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别。二为自性谛三德,指勇健之德,尘坌之德,暗钝之德。当然三德、六德在佛教中还有其它说法,不再一一列举。另外,六德在《礼记》中还指鼗、鼓、椌、楬、埙、篪六德音,也不再特别说明。
    
    九德
    九德之一。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九德的意思即性行宽宏而又庄严,柔和而又坚定,谨厚而又干练,有为而又谦敬,和顺而又果敢,正直而又温良,简率而又清廉,刚劲而又踏实,强直而又行义。这是目前流行比较广的一种说法,出自《尚书·皋陶谟》。其中说: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九德之二。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这种说法出自《逸周书·常训》。其中说:
    “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九德之三。指的是忠、慈、禄、赏、民之利、商工受资、祗民之死、天夺农、足民之财。这种说法出自《逸周书·文政》。其中说:
    “九德:一忠,二慈,三禄,四赏,五民之利,六商工受资,七祗民之死,八指天夺农,九足民之财。”
    九德之四。指孝、悌、慈惠、忠恕、中正、恭逊、宽弘、温直、兼符。这种说法出自《逸周书·宝典》。其中说:
    “九德:一孝子畏哉,乃不乱谋;二悌,悌乃知序,序乃伦,伦不腾上,上乃不崩;三慈惠知长幼,知长幼,乐养老;四为忠恕,是谓四仪。风言大极,意定不移;五中正,是谓权断,补损知选;六恭逊,是谓容德,以法从权,安上无慝;七宽弘,是谓宽宇准德以义,乐获顺嘏;八温直,是谓明德,喜怒不隙,主人乃服;九为兼符,是谓明刑,惠而能忍,尊天大经。九德广备,次世有声。”
    九德之五。指度、莫、明、类、长、君、顺、比、文。这种说法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其中说:
    “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伤庆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故袭天禄,子孙赖之。”
     
    重德明礼是中华文明中的突出特质,也是中华民族发展道路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之处。作为人类善良品行和高尚品格的德一直被中华民族继承和发扬,而三德、六德、九德中的规定又是德的核心所在,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规范。今天我们来重温三德、六德、九德,就要想让人们学习它并记住它,然后在日常生活中用之来净化我们的思想,规范自身的行为,最终能成为一个有德的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