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论语》,习总书记最常引用的诸子是哪一部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54 中华书局1912 newdu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文章、讲话和著作中,经常引用中国古代经典中的文句,汲取古人智慧,指导当代实践。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习总书记经常引用的古代经典。据“学习中国”App统计,儒家经典中,习总书记最爱引用《论语》,而在道、墨、法等诸子著作中,习总书记最爱引用的是《管子》。据不完全统计,习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引用的《管子》原文达十五条之多。 其实,《管子》自古以来就是一部治国理政的必备参考书,《韩非子·五蠹》中说“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就是说,战国时期,那些讨论治理国家的人家里总要备上一部商鞅、管子的著作。可知,《管子》在那时候大概总是位列图书畅销榜前列的。那么《管子》中究竟有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洞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禁胜于身,令行于民 《管子》是中国古代倡导依法治国思想的先驱。从《隋书·经籍志》以来,《管子》就被列为法家著作之首。《管子·法法》中说“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倍(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管子》认为,正如不用规矩则不能正方圆,不用法度则不能治理国家,故《管子·任法》中也说“圣君任法而不任智”,强调法度是圣君治国的基本手段;《管子·明法》中说“以法治国,则举错(措)而已”,意思是说,以法治国,就像拿起放下那么容易。 那么以法治国要怎么做呢?《管子》认为光嘴上说说是不行的,必须身体力行,因为“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管子·法法》),老百姓不看你喜欢说啥,而看你实际喜欢干啥。所以,法治的关键是在上位者要带头遵纪守法,所以《管子·法法》说“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只有在上位者率先遵守禁令,民众才能遵守禁令。只有君臣上下都遵守法度,国家才能治理好,故《管子·任法》说“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管子》的法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仍有借鉴意义。2017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 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的演讲中就曾引用《管子·七臣七主》中的文句谈到法治的重要性。 2017年9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国际刑警组织第86届全体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的主旨演讲。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在强调法治以求令行禁止的同时,《管子》也主张政府的法令要顺应民心。《管子·形势解》中说“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就是说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那么他所命令的就该是人民所喜好的,所禁止的就该是人民所厌恶的,故《管子·牧民》中也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引用《管子·牧民》中的这句话来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要使政令顺应民心,就要善于听取民意,集思广益。《管子·君臣上》说“明君顺人心,安性情,而发于众人之所聚”,意思是说,明君总是顺从人心,顺应人的性情,做大家都关注认同的事情。《管子·九守》中说“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讲的就是要广泛听取民意。2014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曾引用《管子·九守》中的这句话,来说明推进协商民主“广开言路,博采众谋”的重要性。 治国之道,富民为先 《管子》强调治国要顺应民心,那么民众渴望的是什么呢?《管子》认为,民众都喜欢富裕而不喜欢贫穷,所以《管子·牧民》说“民恶贫贱,我富贵之”,《管子·治国》也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把民众生活富裕作为治国的优先目标。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就曾引用《管子·治国》中的这句话来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管子·八观》中说“国奢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意思是说,政府如果奢侈浪费,费用巨大,那么人民就会贫穷。所以要让百姓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要厉行节俭。2012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引用《管子·八观》中的这句话要求政府厉行节约。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众物质生活富裕有所保障之后,精神文明才有提高的基础。与孔子富而教之的主张类似,《管子·五辅》中也说“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管子·牧民》中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即强调礼义廉耻的重要性,而《管子·权修》更强调“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是“治之本也”。因为只有民众懂得礼义廉耻,国家才更好治理。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就以《管子·牧民》中的这一说法为例,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开放合作,大国之风 管子是曾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政治家,所以《管子》的政治智慧不局限于治理一国,也很重视处理天下各国关系,所言颇具大国风范。如《管子·形势解》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就颇能体现齐国这个山海大国的胸襟气度。2018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了《管子·形势解》中的这句话,表明我们对外开放合作的心胸。《管子·霸言》中说“诸侯合则强,孤则弱”,指出诸侯国之间联合起来就强大,被孤立则弱小。这对我们处理当今的国际关系也颇具借鉴意义。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了“合则强,孤则弱”这句话,说明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政策取向。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管子》在内政外交等方面的治国理政智慧,这些智慧对于我们当代处理很多问题都很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阅读汲取。 《管子》是托名春秋时代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一部思想巨著,也有人称之为“管子学派”之作。春秋时代,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辉煌的功业。一般认为,《管子》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主体是战国时期齐国一部分稷下学者总结阐述管仲辅佐齐桓公治国理政经验的著作。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六篇,后来十篇亡佚,仅存七十六篇,就是今天流传的《管子》。《管子》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管子》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清静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国,农家的地利谋划,兵家的战争计谋,一切可以为治国理政服务的学术思想都能在其中找到痕迹。《管子》中的很多思想主张饱含智慧,富有洞见,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此次出版的《管子》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普及版本,题解精要,注释简明,译文准确,是读者阅读《管子》、汲取智慧的不二之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常说的“以德报怨”,被误解了两千年?
- 下一篇:刘梦溪谈陈寅恪:他是隆隆作响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