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做人做事,“识得破,忍得过”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24 《中国纪检监察报》 newdu 参加讨论
《醒世恒言》有一则“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唐朝时,录事薛某高烧中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金色鲤鱼,几天不曾觅食,肚中甚是饥饿。此时,正遇一渔夫垂钓,他明知饵里有钩,怎奈香饵诱惑,于是张嘴吞饵,结果被渔翁钓了上来。冯梦龙点评道:“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忍”是自我克制的能力。“识得破”是指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忍得过”是指有坚强的自制能力。“识得破”需要聪明和智慧,“忍得过”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定力。“识得破”是前提和基础,“忍得过”是重点和关键。“识”和“忍”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 “识不破,忍不过”。爱斯基摩人捕狼的方法让人叫绝:他们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动物的鲜血,凝固之后再涂第二层鲜血……直到冻成血坨,刀刃被血浆完全封裹起来,然后反插在野外的雪地上。饥饿难捱的狼看到血坨,会不假思索兴奋地舔食刀上的冻血。随着刀上冻血的融化,嗜血如狂的狼,已经感觉不到舌头被刀锋划开的疼痛,也分不清冻血还是自己的鲜血,直至血尽而亡。嗜血是狼的本性,面对“冰血”陷阱,狼没有能够“识得破”,更奢谈“忍得过”。 “识得破,忍不过”。明代刘元卿在《贤奕编·警喻》记载了《猩猩嗜酒》的故事:动物中的猩猩好酒,猎人便在山下路边摆上美酒,以此为诱饵捕猩猩。下山的猩猩见到酒,便破口大骂猎人不仁,但终究抵挡不住酒的诱惑。领头的猩猩向它的伙伴提议:少尝一点,谨慎一点,千万别喝多了。于是猩猩们先用小杯喝,再用大杯喝,这样反复几次以后,猩猩实在不能忍耐美酒的诱惑,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擒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猩猩算是聪明的兽类,但是面对美酒的诱惑,“酒”令智昏,虽然“识得破”,终究没能“忍得过”。 “识得破,忍得过”。《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宰相,很喜爱吃鱼。许多人争着买鱼送给他,但是公孙仪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先生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送的鱼,为什么?公孙仪说:正因为喜爱吃鱼才不肯接受别人送的鱼。如果接受别人送的鱼,对人难免就得低声下气;对人低声下气,就可能会枉法,枉法就会被免除相位。相位一免,既没有人给我送鱼,自己也买不起鱼了。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不致被免除相位,我就能永远地“自给鱼”。公孙仪深明“人致鱼”和“自给鱼”的辩证关系,深知“君子爱‘鱼’,取之有道”的道理,故既能“识得破”,也能“忍得过”。“嗜鱼”而“拒鱼”,虽畏于“免相”,但“有所畏而不敢为,抑亦贤矣。” “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清朝野史大观》载: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书画,却从不人前提及,外巡三缄其口,以防斗筲之人投其所好。下属献宋拓碑帖一本,冯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也无妨,冯志圻说:“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固然可贵,但是远离河边、断绝湿鞋的可能,眼不见心不乱,是何等的睿智。如是观之,“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是高明的“识”与“忍”。 《韩非子·解老》云: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人一旦被物欲所左右,被情欲所玷污,被权欲所控制,必然会引发祸端。面对诱惑,既要“识得破”更要“忍得过”,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