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王阳明黔中再传弟子马廷锡及其家族考证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48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王阳明黔中再传弟子马廷锡及其家族考证﹡ 作者:张明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 摘要:马廷锡是王阳明在贵州著名的黔中王门再传弟子,其心学之传得于当年王阳明在黔中的及门弟子蒋信。马廷锡的心学活动涉及贵州、四川、湖南三省,早年问学求道、任官行道,中晚年广交王门后学,在贵州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继王阳明、蒋信之后,在贵州掀起第三次心学高潮,将黔中王门推进到成熟阶段。马廷锡及其子、孙三辈均有功于阳明心学。马氏家族不愧是黔中王门著名的心学世家。 关键词:阳明心学 黔中王门 马廷锡 心学世家 一、“贵阳名士”马廷锡及其家族 马廷锡,贵州宣慰司(今贵阳)人,字朝宠,号心庵,世称心庵先生,因出任四川内江知县,故又称马内江先生。祖父马和,弘治五年(1592)举人,官知县。父马实,正德14年(1519)举人,未仕。[①]马和与王阳明是同龄人,都是弘治五年(1592)考中的举人。按照古代习俗,称为“同年”或“同岁”,具有天然的同学情谊。马和与王阳明有无直接关系,尚无史料予以证明。但马和与王阳明是同代人,这预示着马氏家族将随着明朝中叶学风的转变,即将进入到阳明心学风流天下的时代。特别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和龙岗、文明书院讲学,对包括马氏家族在内的贵州文化世家将带来实际的和直接的影响。 关于马廷锡之父马实与王阳明有无直接联系,尽管目前在王阳明诗文和贵州地方文献中,尚未发现可靠证据,但我们似乎可以推测得出:马实应当受到王阳明在贵州讲学活动的熏陶。理由如下:第一、马实为贵州宣慰司籍(贵阳),王阳明于正德初年流放贵州时,在龙场悟道和贵阳文明书院讲学,这正是贵州宣慰司直接管理的地盘。第二、当时贵阳仅有宣慰司学和文明书院,以马实的年龄推算,必于正德年间就学于宣慰司学和文明书院。王阳明讲学文明书院时,听讲者达数百人,马实或为其中一人,也未可知。第三、马实与王阳明的黔中及门弟子越榛、叶梧、邹木、陈文学、汤冔等为同龄人,他们都同一时期在贵阳考中举人或进士,[②]由此可见,马实受到王阳明在贵州讲学的直接影响是极有可能的。 马廷锡出生于正德初年,故其青少年时期,当受到王阳明黔中及门弟子汤冔和私淑弟子王杏等在贵阳文明书院、阳明书院讲学之风的影响。嘉靖18年(1539)楚中王门巨子蒋信提学贵州,置龙场龙岗书院祠田,重修贵阳文明、阳明两书院,又新建正学书院。蒋信重举阳明宗旨,马廷锡受学于门下,是为阳明再传弟子,粹然有成,卒成“贵阳名士”。次年(1540),马廷锡中举,选为四川什邡县教谕。一年后(1541),升内江知县,“洗冤涤弊”,“洗冤泽物,以慈惠闻。”甫两载(1543),因念所学不尽澈,遂弃官求学。时蒋信已解职返归湖南,于家乡武陵(今常德)筑桃冈书院,聚徒讲学,贵州旧从学者亦多前往受学。马廷锡遂投走桃冈,再师蒋信,并与前来就学的黔中王门孙应鳌相互磨砺,结为性命之交。两人学业精进,深得蒋信赞许,作有诗文赠与两大爱徒。 在蒋信桃冈书院求学五年后(1548),马廷锡学业已达精熟之境,乃返归故里,居静讲学,学术纯正、识见高明。嘉靖36年(1557),贵州巡按王绍元以真儒荐于朝(见后),疏入,不报。王绍元于是在贵阳城南渔矶构“栖云亭”(今甲秀楼址),请马廷锡讲学于此。适有贵阳名士袁应福、应钟兄弟以垂钧为乐,野夫渔叟争与往还,兴到为诗,编为《渔矶诗草》。袁应福为马廷锡作《栖云亭》诗云: 邻人马朝宠新作一亭,名以栖云,距余家后园才数武,余喜便于登览,得朝夕与共乐之,因为赋诗。作亭在荒陂,丛蓧乱其址。脩然林莽间,空翠来不已。入门苔径滑,疏篱间多枳。亭前挂长松,墙西放郁李。花鸥与药栏,一一位置美。吾园及此亭,相距咫尺耳。来不问主人,相见翻共喜。尤爱修竹林,摇碧映窗几。想见六月凉,风露浩如洗。剔藓露奇石,高怀缅长史。解组内江归,息影栖于此。寤歌真自适,穷愁未应耻。 从袁应福《栖云亭》诗,可以想见当年渔矶、栖云之美。嘉靖38年(1559),贵州按察使徐霈[③]扩建栖云亭,并作《栖云亭记》云: 心庵青年解缓,杜门静养已十载矣。有见天地万物浑为一体,而物动易趣,愈思愈乱,外融内一,性乃孔昭,此其所自力者。侍御王公奇之,为构堂以居焉。然而颓垣荆榛,步武错迕。余至,乃缉而新之。插竹编篱,有亭有门。亭曰“栖云”,门曰“渔隐”。亭之前,凿池如玦,映之以月;门带流水,激以石湍,其声潺潺,如钩如轮。山川出云,或曰云取其幽也,渔取其隐也。心庵栖云而渔隐,所谓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其称名欤!又曰兹地山川奇丽,泉谷空鸣,昼夜不辍,而又覆之以云,或为白衣,或为苍狗,变怪百出,莫可指陈…… 图片:明代栖云亭旧址,万历年间(1598)改建为甲秀楼(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廷锡在贵阳讲学,前后达三十余年(1540年代—1570年代)。“南方学者争相负笈请业,渔矶、栖云间,俨嗣桃冈之盛。”[④]其后贵州提学万士和、巡抚阮文中、布政蔡文、按察使冯成能先后多次举荐,马廷锡也坚辞不出,于是延请其主讲文明、正学两书院。贵阳诸生周旋门庭,雍雍济济。 隆庆2年(1568),程番府迁入贵阳城;次年(1569),改为贵阳府。因文明、正学书院一侵于郡治,一侵于郡庠,不足以居诸生。隆庆4年(1570),按察使冯成能于贵阳城东隅,别建阳明书院(今贵阳省府路),移马廷锡讲学其中。冯成能时时来会,听者常数百人。马廷锡讲诲不倦,兴起者甚众,“盖自阳明、道林后仅见云”。[⑤] 马廷锡晚年与孙应鳌、李渭住复论学,三人有唱和诗文多篇。万历初,江右王门邹元标贬谪贵州都匀,讲学必称三先生。万历间,马廷锡卒,“距桃冈归里时,又三十余年。”[⑥]马廷锡撰有《动静解》、《自警辞》、《警愚录》、《渔矶集》、《渔矶别集》等著述,惜皆亡佚。万历间,贵州提学沈思充上奏朝廷,称马廷锡有“理学升堂”、“清恬励世”之誉,准祀乡贤祠。[⑦] 马廷锡子马文标,嘉靖34年(1555)举人,官知州;孙马彦鳌,万历25年(1597年)举人,官知州。马氏家族五代105年间(1492——1597),代代皆有科名。自马廷锡起,三代传阳明心学,故马氏家族是为贵州著名的文化(阳明心学)世家。 二、马氏家族与明代贵州心学讲学运动 马廷锡求学传道时期,正是王门弟子奔走全国,大倡心学的时代。马廷锡弃官行道,两次师从蒋信,著书立说,阐发阳明心学宗旨,投身书院讲学运动,足迹涉及四川、湖南、贵州三省,广交王门后学,中晚年在贵州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之久,不仅是黔中王门讲学运动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而且是贵州首次阐发阳明心学的本土学者,揭开黔中王门大规模心学讲学运动的序幕,故被称为著名的黔中 “理学三先生”之一。以下深入考察马氏家族与明代贵州心学讲学运动之关系。 (1)马廷锡的心学思想来自王阳明当年在贵州的及门弟子蒋信,是为王阳明正宗再传弟子,故其根基笃实,学术纯正。据《明儒学案 楚中王门》载:蒋信与同乡冀元亨初无所师授,考索于书本之间,闻王阳明龙场讲学,往师焉,终成楚中巨子。又据《明史 儒林传》载:“(蒋)信践履笃实,不事虚谈。湖南学者宗其教,称之‘正学先生’。” 嘉靖11年(1532),中进士,累官四川水利僉事,兴利除弊,多有惠政。“篤志聖學,動遵古人,在官雪寃獄、興水利、禁私茶、民多賴之。”[⑧]嘉靖18年(1539),升按察司副使,提学贵州,“训迪生儒,以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一时士习翕然丕变。虽喜怒不形,第规规自度,而潜移默动,又出于劝督之外者,所奖拔尽名士。”[⑨]“迪士以實行,不事虚談。學者咸信従之。”[⑩]“振阳明、文明书院,新置正学书院,重举阳明宗旨,择秀士者养于中,示以趋向,使不汩没於流俗,教以默坐存心,体认天理,一时学者翕然宗之,而心庵为之冠。”[11]蒋信是继王阳明、王杏之后在贵州推进书院讲学、大力培养王门后学的外籍官员。马廷锡得蒋信亲传,推其学术渊源,是为王阳明正宗再传弟子。[12]故其根基笃实,学术纯正(后文仍有具体论述),是为早期王门弟子的普遍特点。 (2)蒋信足迹达于四川、湖南、贵州三省,亲身践履阳明心学精神,将心学精神推到新的高度。蒋信中举(1540)后,即任官四川什邡教谕、内江知县。四川是蒋信当年任职之地,蒋信已将心学初步影响到四川。比如,蒋信在四川“兴利除害若嗜欲。有道士以妖术禁人,先生召之,术不复验,寘之於法。”[13]“播州土官以重賄饋于途,叱去之。盡心民瘼,民無不得以情言者。有道士以妖術惑衆,横奪人貲,他司遣人往攝,莫敢近,信召之,寘諸法。”[14]。马廷锡在什邡继续研读蒋信著述。蒋信曾回忆称:“嘉靖癸卯(1543)冬,予以病谴归,扫善卷孤峰之台居焉。比卜钓桃冈十年矣,忽一日,心庵子来谒,青袍黑冠,跪而言曰:‘锡自什邡获读翁文字,及聆友人吴生嗥言,神从翁久矣,今愿得卒业也。’”[15]马廷锡在什邡教谕任上,亲身践履乃师的心学精神,“教士以敦伦为重、立品为先,身先董率,始终不替。”[16]故一年即升内江知县。嘉靖36年(1557),贵州巡按御史王绍元上疏朝廷,追溯马廷锡在内江知县的德行,其云:“原任四川内江县知县马廷锡,德器温纯,制行古雅。笃信好学,妙契圣贤之经旨;默坐澄心,远宗伊洛之渊源。历官三年,室如悬磬,家无担石,意若虚舟,抱膝茅檐,有飘然物外之趣。甘心藜藿,无纤毫分外之求。论其官虽若卑职,求其人则为真才。”[17]由此可知,马廷锡亲身践履阳明心学精神对四川的心学活动产生了实际的影响。[18] 马廷锡回到贵州之后,尝著《动静解》:“万卷精通,乃是聪明枝叶;一尘不染,可窥心性本根。”又著《自警辞》:“抱守初心,周旋世务。精诚必贯乎金石,志行必合乎神明。必极静极清以至于极定,始长觉长明以至于长存。彻头方了道,入手莫言贫。”其励志如此。嘉靖36年(1557),巡按御史金溪王公绍元荐公于朝。疏略曰:“原任四川内江县知县马廷锡,德器温纯,制行古雅。笃信好学,妙契圣贤之经旨;默坐澄心,远宗伊洛之渊源。历官三年,室如悬磬,家无担石,意若虚舟,抱膝茅檐,有飘然物外之趣。甘心藜藿,无纤毫分外之求。论其官虽若卑职,求其人则为真才。”[19]马廷锡将阳明心学之精神发挥到了黔中王门学者中前所未有的高度。 (3)马廷锡将明代贵州心学讲学运动推进到了王阳明和蒋信在贵州讲学后的又一个新高潮。马廷锡在世俗事功与心学使命孰轻孰重的天平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他得知乃师蒋信以擅离职守罪名削籍归里、聚徒讲学后,因念所学不尽澈,于是毅然辞官,奔走桃冈,就乃师而居。蒋信大喜,称:“贵阳有马心庵廷锡者,年刚四十,旧为内江大尹,夙有静根,今弃官来居桃冈,定期四五年之计。此真风月佳伴也。”[20]五年后,马廷锡学业精熟,辞师返黔,蒋信又作诗相赠,以“衣钵相传”为励,该诗曰:“棱棱异骨插眉端,曾向蓬莱住几年。说法老禅今不少,度人弥勒我无然。试凭齑粥聊供给,更扫藤床任坐眠。亥子交时应自领,敢云衣钵与君传。”[21]从“敢云衣钵与君传”,可见蒋信大有“吾道西行”之托。马廷锡不负重望,开始了在贵州三十余年的心学讲学运动。 在贵阳城南渔矶之上,马廷锡构栖云亭,一意讲学,有悠然自得之趣。马廷锡作有四诗,述其阳明心学境界。现录二首如下: 登山 为学如登山,且欲跻其巅。望道如望洋,谁能涉其渊。振衣上高台,善也风泠然。兹行良有得,不在山水间。知音苦辽远,俯仰复何言。[22] 寒夜 寒夜窗前听雨时,暗思往事坐如痴。穷愁百结随年长,人在虚空老不知。睡眼朦胧看远山,不知身尚寄尘寰。他年观化应何处,想在虚无缥缈间。[23] 马廷锡曾有多部著述阐发阳明心学宗旨,现唯有四诗散存于不同文献中。郭子章是江右王门的后期心学巨匠,他曾有“予尝读内江著述,真有朝闻夕可之意,可以不愧龙场矣”之叹,此评价可作为以郭子章为代表的江右王门,对以马廷锡为代表的黔中王门的阳明心学成就之终结定论。 嘉靖、隆庆之间,马廷锡应贵州巡按王绍元、提学万士和、巡抚阮文中、布政蔡文、按察使冯成能的邀请,入文明、正学两书院讲学。隆庆5年(1571),提学万士和请马廷锡讲学修葺一新的阳明书院,其辞云: 置一床于净室,伫瞻高士之临;分半席于玄门,实切鄙人之望。同心有利,至德不孤。惟先生颜似冰壶,形如野鹤。弃荣名而修性命,脱凡近以游高明。始看邑宰飞凫,终见少微应象。寒潭见底,占断渔矶。一湾明月当空,坐破蒲团几个。炼金使渣滓尽去,画马求毛发皆真。却听反观,常启人天之钥。敛息候气,频焚午夜之香。象不着钩,牛初露地,遂觉江山有主,时将诗句传神。奚啻开南国道流,实乃先北方学者。某才非经济,职忝规模,欲强人以进业,而力不前顾。省己之知非,而齿则暮。譬之形曲而影不直,宜乎声息而响遂衰。然责不敢辞,乃志犹未已。共扶名教,愿借高贤。猬诵佳章,俯首有凌云之想,默参上座,终身成把臂之交。遂许同盟,了兹一事,况大隐原居城郭,而独善或非圣贤。暂出柯庐,增光书院。昔曹参避舍,则盖公肯来。彼韩愈卑词,而颠老遂至。章章人物,顾我辈以何惭。落落乾坤,报德星之再聚。庶几明公为众领袖,务使多士范我驰驱。经岁清斋,谅荤膻之难染。刹时出定,知伎俩之俱忘。衣里宝珠,带得一川风月。胸中丘壑,携来满座烟霞。敢布俚言,用催道驾。[24] 马廷锡在一亭三书院的拼命讲学,以及贵州大员的冗礼延请,成为贵州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贵州明代心学讲学运动达到了“盖自阳明、道林后仅见”的新高潮,黔中王门进入成熟时期。[25] (4)马廷锡子、孙辈继承阳明心学传统,马氏家族成为黔中王门著名的心学世家。马廷锡不仅与湖南蒋信、贵州孙应鳌、李渭,以及贵阳邻人袁应福、应钟诸公,往复论学,“讲明性命之学”[26],此外,他对亲族也极尽赡养扶持之力,“又建义田以赡亲族,行已洁然无议。”[27]马廷锡子马文标,嘉靖34年(1555)举人;孙马彦鳌,万历25年(1597年)举人,俱官知州。马文标、马彦鳌的具体事迹,尚待史料的进一步发掘考证,但他们继承乃父、乃祖的心学传统,当无疑问。有贵阳马文卿可供旁证。《黔诗纪略补》载:“文卿,字瑞符,贵州卫人。万历乙酉(1885)举人,壬辰(1592)进士,选庶吉士,改御史巡按广东,以憨直忤时,谪官不赴选,杜门却扫,绝迹公庭,年八十三卒,有《马侍御稿》”[28]马文卿,与马廷锡同姓同乡,且与子马文标同为“文”字辈,虽然不能确定为两家为同一直系亲族,但也当受到马廷锡心学讲学之风影响,似无疑问。马文卿“以憨直忤时,谪官不赴选,杜门却扫,绝迹公庭”,可与马廷锡辞官求道、坚辞不出、一意讲学相媲美。马廷锡心学精神影响贵阳学人之深、之广,由此可见一斑。马氏家族自马廷锡起,三代世传阳明心学,不愧是贵州阳明心学世家。 三、结语 马廷锡是王阳明在贵州的再传弟子(或私淑弟子),他继承了王阳明龙场悟道和贵阳讲学以来的心学精神,是最早阐发阳明心学宗旨的贵州本土学者之一,其心学活动涉及四川、湖南、贵州三省,尤以在贵阳栖云亭和文明、正学、阳明三大书院讲学时间最长,前后达三十余年之久,揭开了贵州本土学者大规模心学讲学运动的序幕,为贵州培养了大批黔中王门的后代学人,对贵州阳明心学的发展与成熟起到重大作用。马氏家族五代俱有科名,自马廷锡起,三代世传阳明心学,是贵州著名的阳明心学世家。马廷锡讲学三十余年的贵阳栖云亭,(今甲秀楼),成为明清以来贵阳的文化象征,为贵州留下了重要的文化标志。 注释: [①]莫友芝:《黔诗纪略》卷四“马廷锡传证”。 [②]越榛,正德6年(1511)举人,官知县;叶梧,正德8年(1513)举人,官知县;邹木,正德9年(1514)举人,官教谕;陈文学,正德11年(1516)举人,官知州;马实,正德14年(1519)举人,未仕;汤冔,正德16年(1521)进士,官南户部郎、潮州知府。见张明:《王阳明黔中及门弟子考略》。 [③] 徐霈(约1511—1600),字孔霖,号东溪,江山(今浙江衢州江山市)人。阳明弟子。嘉靖20年(1541)进士,嘉靖38年(1559)任贵州按察使,与对马廷锡极为赏识,为其扩建栖云亭。在贵阳的二三年中,徐霈又筑“怡如堂”,作《怡如堂记》。后擢河南学政、广东左布政使。隆庆初年(1567)辞官回乡,于县城北建东溪书院,阐发王阳明致良知学说,讲学不倦。著有《世德乘》《东溪文集》等。 [④]莫友芝:《黔诗纪略》卷四“马廷锡传证”。 [⑤]莫友芝:《黔诗纪略》卷四“马廷锡传证”。 [⑥]莫友芝:《黔诗纪略》卷四“马廷锡传证”。 [⑦]万历《贵州通志》卷四。 [⑧]《四川通志》卷六。 [⑨]万历《贵州通志》卷二。 [⑩]《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 [11]莫友芝:《黔诗纪略》卷四“马廷锡传证”。 [12]郭子章称:“王文成《与龙场生问答》,莫着其姓名。其闻而私淑者,则有马内江、孙淮海、李同野。读内江著述,真有朝闻夕可之意,可以不媿龙场矣。”则郭子章视马廷锡等黔中三先生,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 [13]《明儒学案》卷二十八。 [14]《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九十一。 [15]蒋信:《别马子心庵序》。 [16]《四川通志》引《什邡县志》。 [17]郭子章:《黔记》卷四十五《乡贤列传二·理学传》。 [18]四川内江县是泰州王门巨子赵大洲及其弟子邓豁渠的家乡。马廷锡对赵大洲、邓豁渠的影响,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在此故不赘言。 [19]郭子章:《黔记》卷四十五《乡贤列传二·理学传》。 [20]蒋信:《寄柳子孟卿大尹》。 [21]蒋信:《别马子心庵序》。 [22]莫友芝:《黔诗纪略》卷四“马廷锡传证”。 [23]郭子章:《黔记》卷四十五《乡贤列传二·理学传》。 [24]郭子章:《黔记》卷四十五《乡贤列传二·理学传》。 [25]张明:《王阳明与黔中王门》,见张新民主编:《阳明学刊》,巴蜀书社,2004年版。 [26]万历《贵州通志》卷四。 [27]万历《贵州通志》卷四。 [28]陈田:《黔诗纪略补》卷中。 ﹡课题项目: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王阳明与黔中王门研究”[GDYB2010014]、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黔中王门诗文史料汇编整理与研究”[2011ZG010]。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祝安顺】多面孔子,唯念君子
- 下一篇:【蔡方鹿】硬核理学家张栻,学识名气皆超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