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凤】百死千难中得来的“致良知”——王阳明的一生(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22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百死千难中得来的“致良知” ——王阳明的一生(下) 作者:车凤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正月廿一日丁亥 耶稣2020年2月14日 王阳明创建“心学”,反映了现实人心私欲之甚,但他深信是“无明”产生了恶行,掩蔽了人们的良知。他力倡知识分子追求成圣,以恢复与宇宙自然、天下家国和民众一体的博大的圣人之心。可以说,阳明心学是对当时国民性弊端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是最早开出的拯救病态人心的“药方”。 屡遭陷害而心存光明 1517年正月,46岁的王阳明到达江西开始剿匪,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通过非凡的谋略,1年零3个月后,“攻心为上”的他成功剿除各路匪患,发布南赣乡约,厘清行政。通过事功的建立,他的“事上练”更臻完善,并写出《大学问》一书。 47岁时,王阳明征三浰,立社学教化沿途当地百姓。历经1年零3个月,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乱被阳明平定。如果说知行合一的“知”,乃良知显现的“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王阳明能够将剿匪告示写得非同凡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谕浰头巢贼》有云:“夫人情之所共耻者,莫过于身被为盗贼之名;人心之所共愤者,莫甚于身遭劫掠之苦……尔等今虽从恶,其始同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八人为善,二人背逆,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须除去二人,然后八人得以安生;均之为子,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杀二子,不得已也;吾于尔等,亦正如此……吾南调两广之狼达,西调湖、湘之土兵,亲率大军围尔巢穴,一年不尽至于两年,两年不尽至于三年。尔之财力有限,吾之兵粮无穷,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谅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王阳明剿匪与他人的不同,在于他从“心学”的根本出发,从天、地、人“三才”一体观和民本主义出发,体现了对天下生民之生存的关怀。 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宁王朱宸濠造反,被48岁的王阳明所破,仅用43天。然而,此举令王阳明不仅无功反而有过,被张忠团伙污蔑刁难,在皇帝和太监们的逼迫下,王阳明忍辱向皇上报呈《重上江西捷音疏》,将之前呈报的《擒获宸濠捷音疏》重写一遍,并将擒获朱宸濠、平定叛乱的功劳记在皇帝和太监们的名下。至此,朱厚照御驾亲征算是有了结果,“功成名就”地返回北京。王阳明自言此间全靠良知指引。1520年农历九月,王阳明正式提出了“致良知”。 1521年3月,31岁的朱厚照驾崩,江彬等太监被处死。同年5月,王阳明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广聚世儒、高谈阔论“致良知”学说。嘉靖皇帝即位,传旨要王阳明立即赴京朝见,拟表彰他南赣剿匪和南昌平叛之功。王阳明走到半路,又传来圣旨命令他不要进京,过程几近戏弄。朝廷认为:王阳明未获朝廷授命而擅作主张平叛,乃系蔑视朝廷,不但无功,反而有过。朝廷的这个态度,令天下人心寒,舆论哗然。嘉靖皇帝迫于民意压力,又故作姿态,对王阳明加官授爵,封为“新建伯”,兼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概为虚名虚职,无实惠实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很快,就有人上书朝廷要求剥夺王阳明的封爵,诬称王阳明是朱宸濠的同谋逆党。朝廷中还形成一股诋毁和攻击王阳明的势力,指责他宣扬“伪学”,贻害天下。1522年,朝廷正式颁令禁遏王学。1523年进士考试的《策问》考题竟然就是批驳和攻击王阳明的思想主张。见此情景,诸多弟子和友人意欲主持公道,为王阳明辩白,王阳明一概息言,默默忍受,无辩止谤。有一天夜深人静时,王阳明沮丧默坐,对门人说:“现在如果有一个洞穴,可以让我带着父亲逃跑,那么我愿从此远遁,永不后悔。” 金之在冶而超越平庸 面对忍辱负重、进退维谷、凶险异常的局面和处境,王阳明只能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力量,用良知和本心指引自己的选择和担当。不得不说,这颇似释家“忍辱波罗蜜”的一种诠释。他后来感慨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人人都有趋乐避苦之本能,然而王阳明在与王纯甫的书信中却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叫作“金之在冶”。他一生中经历的艰难挫折,在别人看来足够死上七八回,但是于他而言却都铺设了成圣成贤的“道路”。“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人在经过最深刻的磨砺和体悟后,便能“人心死,道心生”,从而超越平庸。 1527年,55岁的王阳明在绍兴系统讲授心学理论,他在天泉桥上与钱德洪、王畿授立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史称天泉证道。看到应者云集,王阳明不禁感慨: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无论是豪奢浮华还是噤若寒蝉,人们的内心深处仍存有不灭的良知,永远绵延着对天道的尊崇与向往。 1527年9月,王阳明从余姚出发去广西,途经江西。他沿途停留于广信、南浦、南昌、吉安,所到之处,弟子云集,民众欢迎,群情激昂。当年的吉安讲学,是王阳明一生最后一次大规模讲学。当年11月,王阳明到达广西,招抚了王受与卢苏,平定思恩、田州,兴学校,抚新民。1528年9月,王阳明以极低的代价扫除了断藤峡、八寨多年的匪患。当年11月,先生因病离开广西,启程返家。1529年1月9日晨,王阳明病逝于青龙铺(江西大余县)码头舟上,年57岁,门人周积等人陪伴,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临终遗言。至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圣人之心的力量 王阳明一生致良知,什么是良知?就是不用思考就明白的道理,不用学习就了解的那份“应该”,并不是知识学问越多良知就越多。他的信念是“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什么样的一生才算活得值得?王阳明疾病缠身、一生坎坷,在困顿与绝境中大彻大悟,在非议和险恶中毅然前行,历经千难万险,遍尝千辛万苦,屡仆屡起、百折不挠、忍耐克制、杀伐决断、化险为夷,57年的人生历程中安乐顺遂的“幸福时光”少之又少,然而他终究凭着自己的意志、智慧和心灵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光耀千古的传奇。他告诉我们:苦难,有时是一条道路。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杜维明评价王阳明,说他“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事实上,王阳明最终创造的和谐,是他在坎坷磨砺的一生中找到的依托和路径,阳明心学提倡建构的圣人之心,是那样廓然大公、磊落光明、峭岸坚定,这正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应有的核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马军】贤哉子贡
- 下一篇:【刘复生】蒙文通:经学为中国民族无上之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