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高寿仙】顾炎武故居感怀


    顾炎武故居感怀
    作者:高寿仙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七月初二日辛未
    耶稣2019年8月2日
    一提到江苏昆山,大家首先会想到周庄。其实,昆山的千灯古镇,虽然没有周庄的规模大,但同样积淀着浓郁的文化底蕴,洋溢着灵动的水乡韵味。在千灯古镇,波光粼粼的尚书浦,古韵悠悠的石板街,相依相伴,纵贯南北。造型秀美的圆拱石桥,横卧于尚书浦上,河岸垂柳随风摇曳,明清式建筑依水而立,粉墙黛瓦,朱栏红灯,在水中映出梦幻般的倒影。踏着被称为“胭脂红”、实则颜色亮黑的条石,望着静谧地伸向远方的小街,使人顿生古今沧桑之感。
    明末清初的著名爱国志士、大学者顾炎武的故居,就坐落在石板街的南端。顾炎武出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初名绛,字忠清。他自幼刻苦好学,14岁考中秀才,并且关心时政,参加了江南进步青年士子的政治组织“复社”。但在其后的举人考试中,他却屡试不中,27岁时遂绝意科举,专心读书,遍览历代史乘、方志以及文集、章奏等,开始纂辑《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社倾覆,清军入关,次年攻破南京,顾炎武遂更名炎武,又作炎午,字宁人,据说意在追慕南宋王炎午不仕异朝的坚贞品格。顾炎武曾参加苏州、昆山等地的武装抗清斗争,失败后,仍志存恢复明室,游走于大江南北,遍历山川要塞,坚持读书治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病逝于山西曲沃。
    顾炎武逝世后,其嗣子顾衍生、从弟顾岩千里迢迢,将其灵柩扶回故里,葬于祖茔。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新阳县知县万厉钧重修其墓。1914年,广东学者梁鼎芬专程前来瞻仰顾亭林墓及遗像,出资筹建亭林祠。“文革”期间,墓葬及祠堂遭到破坏,1984年得到修复,后又陆续修缮扩建。现在的顾炎武故居,占地60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包括顾炎武故居、亭林墓与亭林祠、顾园三个部分。
    故居为古色古香的明清式建筑,朝东落西,前后五进。正门为八字墙门,上悬“顾炎武故居”篆字匾额。进入正门,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明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出故居沿南长廊前行,就到了顾亭林墓和亭林祠,皆坐北朝南。墓用条石围砌土丘,前立石碑,上镌“顾亭林先生之墓”。亭林祠凡三楹,中堂悬挂顾炎武画像,两旁对联为“凛若松篁气节,浩如江海文章”,赞扬顾炎武的人格像青松翠竹一样威严清正,学问像江河海洋一样浩渺。抱柱联曰: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读其书,咏其诗,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表达了对顾炎武学问道德的赞扬和倾慕。
    顾园位于故居西南侧,与故居、亭林墓、亭林祠相通。面积约30亩,曲水环绕,有致用阁、思宜园、颂桔轩、二石斋、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碑廊等,并配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等,用以展示顾炎武的精神和生平。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慈母阁,系为纪念顾炎武的嗣母王氏而建。王氏出身于书香门第,年少时,未婚夫病死,自愿守节,来归顾家。她为人贤淑,白天纺织,夜晚读书,顾炎武十余岁时,每教以忠义故事。清兵攻破昆山时,王氏绝食七日而死,临终告诫顾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目于地下。”王氏的言行,对顾炎武影响很大。
    顾炎武是昆山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在他身上,表现出许多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的精神。
    一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顾炎武生长于明朝末年,此时明王朝已是矛盾丛集,危机四伏,最终被农民军推翻。面对动荡的时局,顾炎武“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努力探寻救世之策,他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后来被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二是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明朝灭亡后,顾炎武奋身抗清,志存复明,虽然一再受挫,但却未曾消沉,他曾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他多次拜谒明孝陵和十三陵,以寄托故国之思。当清朝试图强迫他出仕时,他以“刀绳俱在,无速我死”相拒,宁死也不愿为清朝服务。
    三是行己有耻的道德操守。顾炎武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他援引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因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他特别强调士大夫道德品格的重要性,认为“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但他并不高唱道德的空调,而是致力于可操作的道德建设,即设定了一个“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提倡人们用廉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言行,凡是自己认为可耻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四是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晚明士人蹈空务虚,“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遇事束手无策,后人遂以“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讥之。顾炎武向这种空疏学风发出猛烈抨击,而把“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作为治学目标,他教导弟子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在学术研究上,顾炎武坚持“取铜于山”,决不剿袭陈言,言必有据,重视实地考察,从而开创了一代新风,被推尊为“清学开山之祖”。
    顾炎武已去世300多年,但他的精神却仍然滋育着、激励着后人。离开故居时,回望顾炎武手持书卷的立像,他双眉微皱,两眼凝视前方,仿佛仍在为故国忧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