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李永亮】马一浮:学问重视践行


    马一浮:学问重视践行
    作者:李永亮(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四月初八日甲寅
               耶稣2018年5月22日
    关键词:马一浮;学问;言行;圣人;心性;界定;人伦;儒学;圣贤;枢机
    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问重视践行,延续了传统儒学强调知行合一的特点,使学问和道德相得益彰。马一浮的学问重视践行源于他对学问的界定及对学问宗趣的理解。他把学问和知识、才能区别开来,认为知识由见闻而来,才能由气质生成,但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仅仅依靠见闻和才能。学问包括自学和问人两方面,自学是要自己证悟,问人即是就人抉择。这种界定突出了学问的践行性,学问非徒见闻,亦非聪明便谓已足,必须实下功夫,验之于身心方可达到。
    马一浮认为,学问之宗趣在于成圣,所谓“学而至于圣人,方为尽己之性”。他指出,学问之道在于自尽其性,自成其德,成己成物。心性是成圣成贤、成己成物的根据,也是儒学的根本所在。在近现代,尤其是在工商业背景下的当代社会中,心性之学容易受人诟病,被看作空疏而无用。但对于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而言,心性之学是难以回避的。心性之学是内圣之学,是求之在内的,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马一浮的学问处处引归心性,他依据《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观念,认为性是心真如门,情是心生灭门,而真如是离言说相的,故说性要从生灭门中“觉”义来说,此即“复性”之义,也即孔门克己复礼之义。马一浮曾创办复性书院,“复性”是他进行书院教育的主旨,也可以说是他一生学问的宗旨。
    马一浮学问的宗趣在于成圣,则何谓圣人?《孟子·离娄上》说:“圣人,人伦之至也。”若要在人伦日用方面达到极致,则需仁、义、礼、智、信等性德充分彰显。人们虽然性德具足,但由于气禀有所偏,又易溺于习染,性德遂遮蔽而不显,由此需要“复性”。因此,成圣即是要成德,即是要知本性而尽性,即是要“复性”,具体入手处则是从人伦日用的言行下功夫,要笃实践行。日常言行是我们生活中所不可离而又容易体会的,儒家经典中直接描述言行之处比比皆是,如《周易·系辞上传》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论语·卫灵公》说“言忠信,行笃敬”,《中庸》说“言顾行,行顾言”。这些语句无不显示言行之重,并教人当言行谨慎。马一浮也说:“庸言庸行,人最易忽,不知此乃是入圣之要门。圣人吃紧为人处,便教汝谨其言行。”从忠信笃敬下功夫,便可入德,可让人气清志明,可让人虚静和乐,产生沉著痛快的效验。
    言、行是分开来说的,实际上“言”为“行”所摄,“言”是“行”的一部分,因此,重视言行说到底是重视“行”,践行、笃行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言忠信,行笃敬”的准则可简化为“敬”,马一浮说:“须知敬之一字,实为入德之门,此是圣贤血脉所系,人人自己本具。”言行既可收摄为行,也可散开而为视听言动,孔子答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人们提出了实际生活中言行的准则。此处视听言动四个条目以礼为准则,而礼的实质是敬,即是以敬为准则。敬是贯彻始终的,礼也是贯彻始终的。马一浮将敬、礼贯通起来,言行全体是忠信笃敬,言行全部合于礼,即可及于圣贤之境界。“言忠信,行笃敬”是人人切近可以去做的,平常人需要这样做,圣贤同样也如此做,因此是彻上彻下的。践行无止境,践行需达到笃行的程度,马一浮说:“行之不笃,即是不诚,不诚则无物。一有欠阙,一有间断,便是不笃。行有欠阙,即德有欠阙;行有间断,即德有间断。故虽曰性德无亏,亦须笃行到极至处始能体取,所以言笃行为进德之要也。”圣人在人伦日用中下功夫,其践行达到了极致处。这正体现了学问的践行性。
    需要指出的是,马一浮对学问的界定和今天的普遍理解不尽相同。马一浮所讲的学问主要是注重心性修养的中国传统学术,而目前学术界所谈的学问是指分门别类的各科专业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可以说,马一浮对学问作了狭义的限定,这是读其书时需要注意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