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面貌、经验和期盼——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11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连续十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2017年,提出“大力推进全民阅读”;2022年,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十年,到了一个小结的时候。比如,当下中国全民阅读的整体面貌和不足之处,推动阅读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如何建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长效机制;包括,如何将全民阅读放在国家发展和全民族素质整体提升的视域下,进一步激发全民阅读的效能。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昏昏然缓缓将空幽勘察,/凭借着那迟疑无定的手杖。” 1955年10月,博尔赫斯被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然而,当时他的双眼已近乎失明。日日被图书包围,但已读不了书,没有关系,如他所述,只要与书同在,便会产生幸福感。于是,博尔赫斯写下《关于天赐的诗》,其中的名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开始流传。 事实上,关于阅读的美好,博尔赫斯还有更多的描述,比如,“比阅读更好的事,那就是重读”;比如,“文学不是别的,就是引导一个梦”;再如,“让别人去夸耀写出的书好了,我则要为我读过的书而自诩”。 无数人生命中的重要节点中,也许都伴随着几本重要的书,它或者陪着他渡过了人生中最无助焦虑的时刻,又或者,陪伴他渡过最为美好明丽的时光;或者给他力量和勇气,或者抱慰他的心伤。书籍,不仅仅给了人知识与智慧,更重要的,是让人重新拾回被生活的无常抹去的自我。 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进入四月以来,各地全民阅读活动此起彼伏。尤其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央文明办三局、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吸引了多方关注。大会以“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为主题,既搭建一个全民阅读政策解读、数据发布、项目展示、经验交流的权威平台,同时也是读者大众互动参与、深入体验、分享乐趣的阅读嘉年华。 去年的4月23日,由中宣部出版局、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首航,大会围绕主题“阅读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通过开展一系列展览、论坛、读书活动,持续推进全民阅读走实走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连续十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2017年,提出“大力推进全民阅读”;2022年,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北京阅读季”“书香浙江”“书香江苏”“书香荆楚·文化湖北”“书香中国·上海周”“书香岭南”“八桂书香”“三秦书月”,时至今日,全民阅读的烽火已然燃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十年前相比,“变化还是非常深刻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回忆,十多年前,多位政协委员最初倡导全民阅读的时候,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人认为,阅读是否有这么重要;或者,仅仅把阅读作为少年儿童的事情,而不是全社会的事情。而从“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的十年来,无论是推进全民阅读的面,还是全民阅读的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十年,到了一个小结的时候。比如,当下中国全民阅读的整体面貌和不足之处,推动阅读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如何建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长效机制;包括,如何将全民阅读放在国家发展和全民族素质整体提升的视域下,进一步激发全民阅读的效能。 事实上,在文化权益中,最基本的权利就是读书的权利。国家不能保障每个人都能看博物馆文物,也不可能保障每个人都听交响乐、看舞剧演出,但国家能够做到的是,让每个人都有权利读书、读好书,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如何有效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推进全民阅读是最基础、最便捷、最便宜、最有效的路径。”朱永新说。 如果说,2022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之前,全民阅读是各地开花、区域推进,那么,从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开始,就是国家级、中央级的阅读盛会,借助地方原有的平台,合力推进全民阅读事业。 在朱永新看来,首先,阅读本身是国之大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是朱永新2009年讲的一句话,最早将全民阅读问题放在国家进步发展和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的宏阔视阈中、同时清晰表述全民阅读重要性,并在中华大地上流播甚广,口口相传。“阅读不仅仅作用于精神,而且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提升全民的素养,对于全民创造力的发挥,对于消弭社会的不公,显然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朱永新在文章中写道。 由此,多次在两会上,朱永新都曾经拿出《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在他看来,阅读需要唤醒,需要仪式,需要平台,就像战士出征前的宣誓、擂鼓一样。 事实上,像朱永新一样关注全民阅读的全国政协委员还有很多。二十年前的“两会”期间,朱永新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就得到了许多委员的呼应。 政协委员是各个领域当中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对带动全社会阅读和更大范围的人群阅读,一定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总书记也专门给政协委员读书做过批示,希望通过政协的书香阅读,带动全社会的阅读。 朱永新当年从江苏的乡村里走出,父亲就是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回顾自己走过的来路,朱永新感慨,自己的成长,得益最大的就是阅读。“我从阅读得到了很多,很期待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能够获得成长。”怀着这样朴素的心愿,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2003年起,参政议政20年间,围绕“全民阅读”问题,朱永新提出了近40个提案与建议。他期待,让优质阅读成为每位国民都能公平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权利;推动阅读,推动阅读公平在少年儿童中的实现,更是他的责任,是他一生的事业。 意识与面貌 采访的当天,朱永新乘坐厦航飞往四川泸州。在飞机上,乘务员主动和朱永新谈起了她家孩子的阅读。同时告知,厦航在远程飞机上设置了图书架,方便乘客阅读。虽然是很小的两件事,但朱永新对此感慨不已:“全民阅读的意识已经进入了每一个普通家庭,进入了普通的角落。”就在十多年前,还有很多父母是反对孩子阅读的,认为会占用孩子的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习。但现在民众已经普遍认识到,阅读不仅不影响学习,而且还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很好的路径。“这种意识的变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此外,地方层面对阅读的重视前所未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很多城市都有阅读月、阅读日、阅读节;比如苏州的阅读节,提出了“阅读让苏州更美丽”的口号。全国很多城市已经把阅读作为城市的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名片,成为提升城市民众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其三,阅读也带动了出版行业的发展。在“文化强国”的跃升道路上,出版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基座,是大多数文化形态的内容来源。比如,十多年前,中国的少儿出版当中,儿童文学、尤其是图画书,绝大部分是引进自国外的,但是现在,儿童文学和图画书绝大部分已经是原创,占比约为百分之六七十,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同时,我们的原创图书的内容、形式,不但没有落后于国外,甚至成为国际出版界当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朱永新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您为何如此看重推进全民阅读”? 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隐含的逻辑还有,“全民阅读”对于当下的中国意味着什么? 关于阅读的问题,朱永新曾经写过《我的阅读观》一书,从五个方面讲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其中第一条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对于阅读的重视,首先是基于朱永新作为一位教育学者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是教育最基本、最直接、最便捷的一个活动。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学者,并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就是通过阅读成长起来的。”所以,朱永新一直强调的是,阅读是教育非常重要的基石,阅读可以作为教育非常重要的功能。通过阅读,一个人获得了知识,获得了智慧,获得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果说,之前的这些思考,是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成为政协委员后,朱永新更多从国家层面来认知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美国学者赫希曾经写过一本书,叫《造就美国人》。美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他认为,曾经影响过美国人精神世界的那些最伟大的书,造就了美国人。其实,中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首先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共同的阅读,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心灵密码,国家的核心书目发挥着一种隐秘的功能,即塑造了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身份。此外,赫希还提出,阅读是解决社会不公平的重要工具。他在《知识匮乏》一书中指出,美国社会的不公平,可以追溯到“美国儿童令人震惊的教育差距”,尤其是童年早期的阅读资源的不公平。中产阶级的家庭,家里会有充足的书,父母会给孩子讲故事,这些孩子在进入学校的时候,他们的词汇量、语言能力和知识量,与穷人的孩子就已经是两个世界了。由此,他提出了“新民权主义运动”的倡议,希望通过加强儿童阅读来消弭社会的不公。 基于以上两个阶段的认识,梳理朱永新这20年间、围绕全民阅读的近40个提案,我们也会发现,“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重点面向”。 比如,从学校阅读走向社会阅读。一开始,朱永新可能更多是从学校的角度,是从教育的角度呼吁落实全民阅读,而后,是从“书香校园”走向了“书香社会”。比如,为了将全民阅读工作细化落实操作,朱永新提出了群体阅读的概念——比如,提出重视农民的阅读,重视领导干部的阅读,呼吁企业家的阅读,等等。 其次,是从一般的号召走向具体的政策。一开始的提案,朱永新大多是呼吁重视阅读,包括设立国家阅读节,其实都是在“重视”这个层面在呼吁;后来提出建立国家阅读基金,建设全民阅读委员会,提出发挥专业力量来支持阅读,提出研制国家阅读书目,包括提出推广阅读的操作性的法案,则是从号召性走向操作性。当然,两者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只有当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后,才需要具体方法的操作和指导。 经验和问题 从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如今,“北京阅读季”“书香浙江”“书香江苏”……神州处处飘逸书香,十年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要总结成功的经验,朱永新认为,首先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如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很难有做不成的事。”这么多年来,全国都在建设书香省域、书香城市、书香校园,各地党委尤其是宣传部门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和政府推动的效能。所以,党和政府推动,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 另外,朱永新提出,青少年阅读可以作为重要的突破口。“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就会陪伴他一生。”朱永新感慨,这么多年来,全民阅读的重要进展,集中体现在了青少年阅读这一块,一代国民将从中受益。“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今年整个的教育工作部署中,将阅读、书香校园的建设,作为教育部重点的基础工作之一,也体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关于全民阅读的工作重心,朱永新曾经提出过三个关键群体的带动。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中,教师是带动和推动阅读的重要的关键群体;家庭阅读,父母是其中的关键推动人物。当然,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群体,就是领导人。“总书记的阅读故事,鼓舞了很多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推动阅读的故事,在重庆、广东、全国政协大兴读书之风,极大地带动了社会阅读。” 全民阅读活动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际,可能也意味着全民阅读工作步入了一个更加细化、同时需要构建长效机制的新阶段。比如,开展阅读活动只是第一阶段,不能让活动“来了又走”,如何从阅读活动入手,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养成国民的阅读习惯,更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受限于地域的经济实力、文化发展水平、组织水平,各地推动全民阅读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如何构筑更为公平的全民阅读的发展环境? “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问题。”朱永新谈及,从落实阅读公平的角度来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构建一个基本的阅读的公共服务体系。因为图书最容易、最便捷获取,也是最便宜的具有系统内容的文化产品之一。那么,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的建设就非常重要。据朱永新的观察,现在,相对来说,公共图书馆是建起来了,但是借阅还不太方便;其次,作为文化触角的社区图书馆(书屋),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阅读的专业化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家开始重视阅读了,但是,对于大众而言,读什么书,怎么读,用什么方法来读,都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大众并没有找到好的阅读的路径和方法。”由此,专业的阅读推广人,可以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民众的阅读兴趣。所以,专业阅读推广人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可能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常态化的问题。 其三,欧美的主流媒体,比如《纽约时报》等,都有权威的书评周刊,是非常注重对图书的选择和阅读的推介的,但是我们的许多媒体,对阅读方面的版面似乎还并不是特别重视。“书评版面还可以进一步地专业化、细化,权威性和影响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其四,阅读是多元化和分层的,阅读需求也是如此。朱永新曾经在提案中呼吁,通过设立阅读基金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 比如视障、听障人群就是一个弱势群体,适宜于他们的图书本身就非常少。朱永新教授创办的新阅读研究所最近在努力推进这件事,去年还做了一个盲人阅读的培训班——盲人阅读读什么,怎么读,是有方法可循的。另外,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阅读资源比较少的地方的孩子,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都是弱势人群”。 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首先,政府要大力推动,推进社会公平。”比如,有基金会专门出版大字版的书,是给视障群体看的。但是这些书往往是赔钱的,所以需要政府的补贴。如果有些弱势儿童买不起书,政府得给他们送书。通过政府资助的方式,让他们得到书。“通过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保障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 现在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推进全民阅读,政府兴资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举办全民阅读活动当然是好事,但也存在着经费保障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看待投入与产出的效果? 同时,财政支出方面的限制,往往会决定经济大省、强省在全民阅读方面的氛围更浓厚,活动和举措也更为丰富和持久。 对此,朱永新显然思考得更为长远。“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不仅仅是阅读,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受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状况。”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苛求所谓的“绝对”公平,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首先,“我们对经济大省、强省在全民阅读方面的努力,应该支持和肯定,其实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越是经济大省,在文化方面越多投入,经济发展就越快”。而在经济弱省,有句话说得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阅读方面同样如此。朱永新谈及,对于经济比较弱的省份,首先是要提升认识和观念,应该提升对阅读的认知——阅读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应该加以保障。第二,从财政方面来说,可以向阅读方面有所倾斜。第三,要特别鼓励经济强省能够回馈帮助经济弱省,帮助贫困地区,给他们建更多的图书馆,帮他们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士。“比如,在杭州举办全民阅读大会,就可以做一些贫困地区的阅读推广人的培训;给贫困家庭、残障人士提供相应的书包,同样可以把关怀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之前,我们存在经济的帮扶——强省对弱省的帮扶;其实同样也可以推广到文化领域。“其实阅读的投入产出是最经济的,就像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一定是最大的一样。”在朱永新看来,阅读需要的经费还是有限的,和基建相比,成本并不高昂;同时,对人的素质的投入,投入产出比一定是最高的,“大家一定会认识到这一点的”。 期盼与方向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全民阅读活动已然蔚然成风的十年节点上,下一步,朱永新已经在思考,全民阅读活动,如何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如何探索社会化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探索全民阅读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 “过去,富裕人群很重要的一个社会责任是修路架桥建学校,应该说,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现在已经基本完成,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建设社区图书馆、书店、亲子阅读馆等。比如,通过免税的方式,使社会资金建设更多的阅读服务机构;比如,通过政府配比的方式,你投一块钱,政府配一块钱,来支持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社区书屋,希望争取我们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小的阅读服务机构。政府像支持民营书店一样,来支持社会全民阅读服务的建设。这方面,可以做很多探索。” 应该说,目前全民阅读活动热潮不断,社会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彰显了推进全民阅读对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作用。全民阅读是实务,是实践,大家集中讨论和关注的肯定是实践层面,更多只是谈及现象或问题,但若是规律性和宏观层面的理论缺失,将使实践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对此,朱永新一直主张,阅读的深入是需要实践的规律和理论的框架来指导的。朱永新最近在《中国政协》杂志开了一个专栏,给政协委员推荐阅读理论著作。同时,他也在《教育研究》等发表文章,呼吁加强全民阅读的理论建设。 那么,全民阅读的理论建设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应该在哪些方面建立起理论框架和规律,以指导实践? 在朱永新看来,阅读的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大脑的功能开发,阅读的生理机制触发等,都是科学。到底人应该什么时候开始阅读,什么年龄阶段应该读什么书,这些都是需要研究来作为基础的。再比如阅读书目,在国际上也是有专门人士研究的。 确实,在我国全民阅读理论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关于阅读主体的研究尤显重要。阅读需求的研究,阅读行为和阅读接受规律的研究,都期待我们的专家和学者将其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全民阅读理论又是多维的,是复杂的有机体;其理论建构不仅应着眼其内部——研究阅读发生、发展、接受的规律,更要研究其内部与外部场域的关系、发生、互渗等。包括阅读是如何促进了不同价值观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主体进行文化包容与价值认同的,即文化本体积累的研究,也是题中之义。 “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的阅读学会,我倒是建议,可以有一个学会来专门从事阅读方面的研究。”朱永新说。 当然,从实践推进的角度,首先,“还是党和国家要高度重视阅读,重视全民阅读,继续把每年的全民阅读大会做好”;其次,朱永新强调的是推进行业的阅读、分众群体的阅读,“比如企业、机关的阅读;比如,我们创建书香政协、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校园、书香家庭,通过这样的分众的细致工作,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行走和责任 去年,朱永新的新著《朱永新谈读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一如朱永新平时的务实作风,以问题意识导入,分为“家庭教育与读书”“学校教育与读书”“个人成长与读书”“读书的智慧与方法”四部分,破解家庭、学校和个人的读书难题。该书是朱永新三十年倡导全民阅读文章的精粹,也就是说,三十年前,他就开始关注并倡导全民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朱永新在苏州大学做教务处处长。他发现,大学生不读书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于是,朱永新在苏州大学率先做了大学生的读书计划——苏州大学的学生,至少要读20本书。朱永新请来专家一起研究,做了书目,开设了选修课程,还有一个阅读的测试。可是后来,朱永新发现,阅读习惯、行为和能力的培养,从大学开始,其实就已经晚了。 “要培养阅读习惯,必须要从中小学开始。”从实践中领悟到这个道理后,朱永新就开始着手做中小学的阅读书目;从2000年开始推进新教育实验后,他更从实践中发现,阅读是教育的基石。 推进新教育实验的23年来,朱永新走遍了中华大地上的沟沟壑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这项公益事业当中——太行山、秦岭中,西北、西南边陲,漠北和海南——那里,有座座乡村小学。新教育实验从实践的角度探索和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和路径,比如晨诵、午读、暮省,写作、阅读、完美教室等,最后都统合到了“阅读是教育的基石”这一新教育人的核心认知上来。跨越地域、贫富和民族,致力于阅读公平在少年儿童身上的实现——朱永新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是身为教师的父亲的指引,阅读和书籍在他眼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很多乡村或边远地区的孩子,他们也许并没有一位当教师的父亲。而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目前已然惠及全国8300多所学校,50多万名教师和800多万名学生,其中超过半数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至今,朱永新仍然记得翻开《朗读手册》,开篇一首小诗带给他的冲击:“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让阅读公平如大江奔流”,这是朱永新给自己扛上的责任,更是他一生的事业。(本报记者陈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