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瞬间:孔子遭遇谗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0:11:56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韩非子》「说林」篇中,有一则孔子遭遇谗言陷害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人才活跃。有一日孔子携众弟子游说四方来至宋国,希望能够进谏宋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正遇上宋国招贤纳士,一个叫子圉的大夫便向太宰(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引见孔子。孔子被太宰接见后告辞,子圉送走了孔子,忙进屋问太宰道:「大人见了孔子,对他有何印象?」太宰瞥了子圉一眼说:「我会见了孔子,就觉得你像跳蚤、虱子那样渺小了。我打算现在就去向君王推荐他。」 太宰这话虽说对子圉有些贬损,却完全符合实际。在太宰眼里,子圉平时表现还算不错,尽管他才能平庸,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但他对太宰忠心不二,且能言善道,混在一群庸臣队伍里,倒也颇觉可爱。然而这次「面试」孔子之后,才知天高海阔,鱼跃鸟飞,诸侯列国,人才济济。拿子圉跟孔子一比,孔子如巍巍泰山,仰之弥高;子圉如小小虫豸,简直微不足道。因而,太宰感叹说:「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语中映衬出对孔子赞赏有加,足见太宰对人才和庸才还是分辨得清的。所以,他打算向宋君引荐孔子,履行「为国举才」的职责,这个打算也是对的。 子圉见太宰如此褒贬孔子和自己,内心叫苦不迭。他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大蠢事。他所引见的孔子,不仅成了上司掂量自己的试金石,而且试出了自己如跳蚤、虱子一般不足轻重,这岂不是给自己树敌?他之「引见」原不过为了讨好上司,做做样子,哪知会使自己落得如此猥琐不堪!更让人害怕的是,孔子一旦被宋君看重,就会更暴露自己的无能。强烈的嫉妒心驱使他不得不去掐断这条人才引进之路...... 但是,怎样才能让太宰改变主意呢?他对太宰说:「君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意思是说,国君如果见了孔子,也会把你看得像跳蚤、虱子一样啊。子圉不愧为摇唇鼓舌的「进谗」高手,不仅把太宰对他的贬损扔了回去,而且经他这么一挑拨,煽起太宰的妒火,太宰顿时悟出此中利害,「弗复见孔子」,于是从此再也不提向宋君引荐孔子的事了。 为什么子圉轻轻一句谗言,就颠覆了局面,让太宰改变了初衷?这是因为他使用了「利益捆绑」的奸计,让太宰与自己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于是他和自己的上司变成了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彼此利害攸关,当然要结成同盟,沆瀣一气,联手对付有才德的人。太宰本来就跟子圉一样,同属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之辈,态度上看起来非常仁义,但是真到了仁利之间的关键头上,他的行为就变得不对了。俗话说,利令智昏。这位口里说要「举贤授能」的太宰大人,为了保位固宠,不使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损,终于决定不向宋君举荐孔子。这种弃仁取利、打压孔子的行径,暴露了太宰妒贤嫉能、反覆无常的阴险面目。由于太宰的封锁,孔子始终无缘觐见宋君,就这样遭到了暗算。 这则故事颇有些耐人寻味之处。在整个招贤的过程中,由于太宰掌控人才信息流通的局面,「塞下情以壅上」,即挡住了下面的情形,同时使下面不了解上面的意思,上面受到蒙蔽,成了任人摆布的木偶,如宋国的君王就是这样。倘使宋君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关注实际,能够随时掌握人才流动的信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么,即使有人从中作梗,即使有人进谗言,也不会使人才引进之路受到阻断,与真正的人才失之交臂。可见宋君要获得贤能之士的襄助,就要与随时可以任意掐断其信息的大小官吏斗智斗勇,达到掌控信息以控制局面的目的。在整个谗言产生过程中,不管是被陷害的、陷害人的,还是最高统治者,都在为掌控信息博弈。如果宋君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小人的谗言和封锁也就难以逞其奸了。 谗言为害,屡见不鲜,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谗言的阴影,因此领导者要善于识别和揭穿谗言。然而,忠言和谗言,基于多种原因,往往一时难辨。进谗言者很会玩弄奸佞伎俩,有的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使听者如入温水池中,浑身感到舒畅;有的辞令精巧,进邪说以乱是,用一种好像是对的道理来中伤好人;有的实则苟且徇私,却标榜「我都是为你好」,令人迷......于是谗言变成了忠言,乱了真理,颠倒了是非,所以当领导人的,就要顾虑到这里面是不是有谗言的作用。 (作者:鄧忠強)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刘熙载的天人观
- 下一篇:孟子:顶天立地一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