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儒道相通的文本基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41 家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易》置于五经之首,认为“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易》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和孔子也深受其影响。 在《庄子?天下篇》中明确指出:“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是在接受“古之道术”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学说的。“古之道术”一方面指的是古人沟通天人之术,存于《易》;另一方面是指古代治理天下的原则与办法。这种“道术”是一般人所不能接触的,只能被统治者掌握,书在典册,藏在官府,这就是“学在官府”。并且,这种“古之道术”往往由史官记载并加以保管的。老子又是“周守藏之史”,就一定有机会熟读典册并了解“古之道术”。《老子》中有不少地方提及“古之道术”。如:“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老子所谓的“古之道术”虽然没有标明出自何书,但我们可以发现《老子》与《易》有着相同的源头活水。 《易》是巫用来勾通天人、探测天意的一种工具。在殷周时代,巫主持国家大事,巫即是史。道家出于史官,亦即出于巫。巫的工具是《易经》,也就是道家先驱——史官的工具。所以李镜池先生说:易经的“编著是卜史……如后来的老聃为周柱下史,……都是这一类人。”所以《易》和《老子》同出于巫史文化,老子继承和发展了《易经》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其一,变易是《易》的最根本特质,它以符号变化的普遍性象征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普遍性。而这种变化的观点又被老子所继承。《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生、长、育、亭、毒、养、覆万物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且道本身也经历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发展历程。其二,宇宙万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必须以普遍联系为前提,《易》八卦与六十四卦的构成卦序以及卦、爻辞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八卦中每卦三爻象征天、地、人三才,这表现了《易》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是对三才之间内在联系以及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抽象概括。其三,《易》中虽然没有形成阴 .概念,但是阴 .的符号却是构成卦爻的基础,老子正式把––和—称为阴阳,并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命题。其四,《易》中较多地表述了对立转化的思想,老子总结了《易》中矛盾转化的思想,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作为转化的普遍原则。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子从《易》中汲取了先人的智慧,形成了其独特的宇宙观、转化观,各种迹象表明,《易》是老子学说的重要来源之一。 《易》是儒家六艺之一,与对其他几部经典的态度不同,孔子对《易》的态度经历重大的变化。《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要》篇说他“老而好《易》”,这都说明孔子是到了晚年才开始给予《易》以特殊重视的。五十岁以前,孔子致力于寻求匡正天下之道、治国安邦之道、修身立德之道,并周游列国,但却经常碰壁。孔子在困境中深感“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于是他开始转向探求天道,在《论语?述而》中,他曾这样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庄子?天运》中又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孔子五十一岁向老子问天道目的正是要深化自己的思想,弥补自己的不足。孔子向老子问天道,不可能不涉及到《易》,因为如上文所说《易》是老子学说的重要来源之一。可能正是因为老子的原因,孔子晚年开始重视《易》,读《易》至“韦编三绝”。孔子的学生对此都不能理解,子贡曾问孔子:“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从帛书《要》中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早年曾因《易》是卜筮之书而对其有排斥心理,他一生“不语怪力乱神”,不相信鬼神,更不相信卜筮一类的东西。对此,他的弟子们是十分清楚的。所以,当他们发现孔子晚年开始经常自己用《易》来占卜时,就大惑不解,以至最终对孔子是否相信占卜提出了疑问。 孔子在谈到自己的治学经历时曾经说,他“五十而知天命”,极有可能孔子在老子的引导之下对《易》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发现了《易》在卜筮之外的巨大价值。首先引起孔子兴趣的是《易》的卦爻辞。孔子在《要》中说:“《尚书》多於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遗言焉。”他认为在《易》的卦爻辞中保留着“古之遗言”,即往圣先哲的至理名言。在开始研究《易》的卦爻辞之后,孔子明确否定《易》的卜筮之用。他对弟子解释自己晚年喜好《易》的原因时说:“予非安其用也。”所谓的“用”是指对《易》的应用,当时对《易》的应用就是卜筮,这里孔子明确反对__以卜筮的方式运用《易》。其次,在研究《易》卦爻辞的基础上,孔子开始研究《易》六十四卦以及卦爻辞中所蕴涵的深刻哲学思想。孔子说,通过学习《易》可以达到“刚者使之瞿,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渐人为而去诈”的效果,他强调《易》中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学,应该将《易》看作是一部讲人生哲学的著作,通过对《易》的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而不应该把《易》仅仅看作是卜筮之书。孔子由此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学习和应用《易》的道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此后,直到北宋,学者们普遍承认孔子作《易传》,虽然有的学者对孔子作“十翼”之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王弼之“无”与僧肇之“空”
- 下一篇:乘风御虚:列子的道家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