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直到西方的洋枪大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许多志在救国的仁人志士,突然意外在老祖宗那里发现了墨子,其政治理想、逻辑智慧、科学思维让人耳目一新,不仅大多为儒、道等学派未曾涉及,且在许多方面不输于西学,于是在清末民初兴起了一股墨学热。
    
    墨子像
    蔡元培曾说:“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为此,他深为惋惜:“墨学的中断,使中国科学不得发达。”
    墨子(公元前480—前390),小邾国(今山东滕州)人。他创建了墨家学派,发起百家争鸣。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天志”等十大主张,独树一帜,显赫当时。其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冠绝千年。在群星争辉的诸子百家中,墨学一度成为与儒学比肩的“显学”。但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学经受了两千多年的衰微,其科学思想和科技传统没能很好地传承下来。直到西方的洋枪大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许多志在救国的仁人志士,苦苦求索,感到自己在诸多方面都不如西方洋人时,突然意外在老祖宗那里发现了墨子,其政治理想、逻辑智慧、科学思维让人耳目一新,不仅大多为儒、道等学派未曾涉及,且在许多方面不输于西学,于是在清末民初兴起了一股墨学热,比较著名的研究者有梁启超、鲁迅、胡适、冯友兰等。
    墨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可谓辉煌,被学界誉为“科圣”,宋健称墨子为“唯物师祖,科圣墨翟”。墨家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发现、发明大都集中在《墨经》中。《墨经》的内容极为丰富,谭戒莆把《墨经》分为十二类:名言、自然、数学、力学、光学、认识、辩术、辩学、政法、经济、教学、伦理等。《墨经》在科学技术领域,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同生产实际与战争实际联系的紧密性上,无论是全面性还是深度上,均走在当时世界的前沿。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向奎认为:“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的哪一个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应该等于整个希腊。”本文参照山东大学姜宝昌的《墨学与现代科技》,对墨子的部分科学贡献作介绍。
    “前相对论”:宇徙自南
    时间与空间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墨家不仅对时间和空间作了科学的界定,而且通过物质运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构建起科学的时空理论。
    墨家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经下》:“宇域徙,说在宇长久。”《经说下》:“长宇徙而有处,宇南宇北,在旦有在暮,宇徙久。”墨家认为空间由运动物体的位置转换(徙)表现出来,而位置转换(宇),又与时间迁徙(久)相对应,就是说在空间上有南有北,在时间上有旦有暮,时间一定要联系于空间,相对于空间而有时间,两者都不是绝对的。这是墨家关于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原理。墨家又认为,“宇”徙向南,“南方无穷”。而太阳在宇宙中,是在我们的正南,即所谓:“日中,正南也。”显然这是为宇宙制定了参照系。没有这样一个坐标系,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就谈不到东南西北等问题。“南方无穷”实际上是指宇宙无穷。古代一般人凭自己的感觉,以不动的地球为坐标,得出太阳自东向西运行、时间有早有暮的结论。但墨家并不如此,认为“宇徙”而不是“日徙”。墨家按照“日中心”说及“宇徙自南”的理论,得出因宇徙而有四方、早晚,时间因不同而有所不同的结论。必须说明,墨家的时空理论与现在“相对论”的时空观相当接近。杨向奎先生称之为“前相对论”,这是划时空的理论。在西方,直到公元1687年,牛顿在《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中才提到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概念,比墨家晚了近二千年。
    在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墨家建立了自己的运动论。墨家不但研究了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久”(时间)和“宇”(空间),并对有限时间之“始”作了界定:“始,当时也。”墨家认为有限时间的初始,是指运动开始的那一刹那;运动就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移徙。例如,转动就是物体绕轴运动,犹如除去门闩以后门户敞开那样。墨家既研究“动”(运动),也研究“止”(静止)。“动,域徙也”,“止,以久也”。在墨家看来,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矢过楹”之类速度大的运动也好,“人过梁”之类速度小的运动也好,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物体既在某一位置,又不在这一位置,而在另一位置,整个运动过程总是“止”(静止)与“不止”(运动)的辩证统一。墨家把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统一起来,联系在一起,认为在连续的统一的宇宙中,物体的运动表现为在时间中的先后差异和在空间中的位置迁移。没有时间先后和位置远近的变化,也就无所谓运动,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而且,针对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墨家首先认识了匀速运动,并粗略地揭示出它的规律。直到17世纪,伽利略和牛顿才对匀速运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物质不灭定律。《墨经》:“损,偏去也。”“偏”,墨家常用术语,指部分、局部。墨家说,所谓损,就是从整体中去掉的那一部分。《墨经》:“偏去莫加少,说在故。”“偏,俱一无变。”墨家说,一个整体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从总量来说并没有减少,换句话说各部分量和原来整体量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变。可见,《墨经》揭示的规律是:物质不能消灭,其位置或有迁移,其形态或有变化,但其总量却保持不变。因此,可以将“偏去莫加少,说在故”视为物质不灭定律的朴素表达形式。在西方直到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才用化学的方法论证物质不灭定律。
    原子论。《墨经》中记载:“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端是无同也”。意思是说,“端”是物体的不可分割的最原始的东西。由于“端”里没有共合(“无同”)的东西,所以不可分割。《墨经》:“非半弗著斤则不动,说在端。”“著斤”指斫破、破析。墨家说,一条木杖从中点处分为两半,其中一半再分为两半,以此类推,剖分无数次以后,便成为不能再分为两半的至微之物。这种至微之物就是最小的物质微粒——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提出了自己的原子论:原子是永恒存在的、没有起因的,它不可分,也看不到,相互间只有形状、排列、位置和大小的区别;物质的现象是由原子的组合而产生的。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墨家与德谟克利特的古代朴素的原子论颇为相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