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不能听任网络詈词“绞杀”汉语之美


    张颖炜
    在网络这个更为便捷更为开放的信息平台上,有较多的网民本着推崇自我、追求个性、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交际心理,不断创新、任意挥洒,使网络语言呈现出随意性特征。这种随意性既表现在个性化的花样翻新的网络新词语的创造上,也表现在因各种目的而使用的一些低级粗俗的语言上。前不久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一些生活中的污言秽语经由网络变形而广泛传播,网民自我矮化、丑化的一些词汇也在网络间疯狂生长。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境中这些粗野恶俗的话语属于詈词范畴。虽然从语言实际使用来看,任何一种语言在一些特定场合,必然会使用一系列宣泄情感或流露情态的骂詈语句,但网络语言詈词使用的频繁化,既会导致汉语网络语言表达的低俗化、粗鄙化走向,也对整个社会的文明风气产生冲击,使文化失去道德的认知,汉语的“美”与“雅”在新媒体时代受到“俗”与“鄙”的冲击。
    网络詈词在构成上受汉语语境的影响很大,有来源于汉方言的网络詈词,例如“二”这个詈词是从方言演化而来的,各地方言中均有一些与“二”有关的詈词,如“二货”“二百五”等。网络文化将这种带有地方方言色彩的詈词加以简缩,形成一个指代更为宽泛的网络新词——“二”,通常用来贬斥他人行为鲁莽、头脑简单、愚钝等,并在网络中形成“二B”这样的詈词;也有利用汉语旧词生成新义的,如“青蛙”在网络中指长相较丑的男生,“天才”指天生的蠢材。骂詈的主要功能是宣泄,网络语言的詈词给网民提供了进行情绪宣泄的载体,就其骂詈内容来看,主要与性、身份、品行、生理缺陷、智力、能力缺乏等有关。
    从网络语言詈词的传播和使用来看,有其明显的特性,一是任意化发布,二是趋利化传播,三是个性化张扬,四是讽讥化表现。有些詈词成了网络中语言暴力行为实施的工具,而有些詈词在网络语境中开始由“詈骂”功能转向低俗粗鄙的“戏谑”功能。例如网络语言中“屌丝”一词,百度“屌丝”,找到相关结果约有1亿个,百度屌丝贴吧月活跃用户44万人,累计发帖606万篇。“屌丝”已然成为一个网络流行符号,若干年前,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的民族每天都会有人将“男性器官”构成的词挂在嘴上,可是在今天的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男女老少、民工白领,甚至节目主持人都在使用这个词。
    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驰誉世界,讲文明、懂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今天网络语言詈词的粗鄙化表达,与我们的文明传统是背道而驰的,它们不仅影响着正在使用网络的人员,而且对之后接触汉语网络的使用者也永远发挥着不良的诱导作用,从网络语言詈词的快速生长及对现实生活、文化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来看,净化网络语言,提高网络语言素养,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需要寻找适合网络语言素养构建的路径。
    第一,应从全民文化道德修养塑造入手构建网络语言素养。我国传统礼仪中就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方言,网上的语言表达直接来源于网下的现实生活。网民的语言表达直接反映了个人的修养,不应利用网络的匿名交流性而肆无忌惮地进行低俗粗鄙化的语言表达行为,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播,促进“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的文明意识,促使公众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与社会道德认同,建立一个共识、共建、共享的网络空间。
    第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探索建立公民语言教育制度和考评体系。新媒体时代,学生既在学校环境中接受规范语文的学习,同时又会受网络语言中粗鄙化表达的消极影响,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加强规范语文的示范和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规范语文和文明用语的自觉意识。社区也可从规范语文和文明用语角度开展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特别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平台,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建立与公民社会教育相适应的社会化语言教育制度和考评体系。
    第三,创建网络语言生态文明,切实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和主导权。应针对网络生态环境系统开放性的特点,把网络生态文明的内容渗入各类网络阵地之中,强化线上线下的设计和良性互动。在创建网络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面对一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言论和不文明的负面表达,要敢于发声,立即出手,给予指出和纠正。网络和媒体应积极承担责任,做良好语言环境的守护者,切实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和主导权,让低俗的语言无处立足。
    第四,健全网络语言治理机制,充分体现网络语言使用执法成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台多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外国语言文字管理规定》《信息技术产品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文件也已颁布,但在实施和执行的面上还不够广,各个地区和领域也不平衡,同时这些法规对网络语言的约束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要推动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语言文字使用的管理法规或规章,联合工商、新闻出版、广电、文化、网管等部门出台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性文件,通过立法和发布规范性文件,落实执法主体,细化部门职责,加大依法执法力度,增强语言文字使用的法治意识。
    第五,建立网络语言监测平台,不断增强语言文化强国意识。建议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一个覆盖面尽可能广的监测平台,针对全国的广播电视系统、报刊、网络以及一切新兴媒体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监测,每年发布《网络低俗用语报告》,编写《网络文明用语库》,积极引导网民正确、规范、文明使用网络语言,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语言生活,增强全体公民文明使用语言的认识和国家语言意识,全面提高公民文化道德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