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复兴不应该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手段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35 2011-11-08 随他去也凤凰博客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华文化复兴不应该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手段 科技的进步使过去因地理而分隔的文明被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正处于酝酿和萌生之中,而中华文化复兴则是世界新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经历的五千年历史过程中,它征而不服,亡而不灭原因很多,但笔者以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中华文化居功至伟。它不仅一次又一次复兴了国家,而且不断征服曾经的征服者,使这些征服者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必将成为今天和未来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思考和认真研究。这里,笔者不揣浅陋将对这一问题,不成熟的思考和一孔之见诉诸文字,供大家批评和讨论。 笔者以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概括起来八个字“兼容并蓄,仁民爱物”。“兼容并蓄”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仁民爱物”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笔者以为:这就是中国过去、今天和未来应该持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文明形态的多样性,是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和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和存在的方式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之光,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里和一定的历史时期,它维系了整个人类的生存与进步。但在一个更大的体系之下,又有着局限性。所以,在新的、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下,人类新文明的形成,就需要这一文明系统有更大的包容度。这句话包含两层涵义,一层涵义是讲,新文明体系必须容许各种文明形态共存,另一层涵义是讲,新的文明体系必须容忍各种文明融合并形成新文明体系所需要经历的历史时期的漫长。这就需要新的文明体系秉持“兼收并蓄”的原则,唯有如此,人类新文明才有可能逐步成型。 我们知道,地球的生物体系是“用生命滋养生命”的系统,一旦被破坏,整个生物体系将坍塌,人类的文明将被终结,而维系这一生物体系是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础。 “仁”作为中华文化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说文》中释为:仁,亲也。孔子曾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仁民爱物”的价值取向,不仅对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然成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舍此,就无所谓人类文明。 今日的中国,面临各种复杂的挑战,要提升自己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重塑自己的文化是关键。但笔者以为:文化之所以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重要的是不能把文化的复兴作为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地位的手段,因为,这不仅会造成今天中华文化复兴的局限性,也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抵制和攻击。中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仅不会提升,还将受到更大的伤害。 中国的文化复兴,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的提升,必须基于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价值取向作为基础,而“兼容并蓄,仁民爱物”可能为各种文明形态所接受。在这一指导原则之下,也使得未来复兴的中华文化格局更大,影响更为深远。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尤其是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我们必须清楚付出和取得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中国文化的传播不是输出而是共享,中国的文化不在于它载体的丰富而在于她的思想,中国文化的复兴的过程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而是全人类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认知的过程,中国文化的辉煌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荣光,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曾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当是今日中国行文化复兴之道的圭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不能让政府成为公民的道德监护人
- 下一篇:鲁迅精神昭示当代文化建设:人立 然后文化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