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唐诗—忘年之交论情怀


    杜牧《旅宿》
    旅馆无良伴,
    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
    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
    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
    门系钓鱼船。
    这是孟浩然一首情感茫然,愁绪的思念诗。 忧郁之情,失群之雁。“家书隔年梦亦远,客在他乡愁难眠。”忧郁之情非一般。对着寒灯回忆起故乡往事,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肠难眠。羡慕门外沧江的烟月;渔人船只就系在自家门前的那种亲近。这种环境给心境造成的伤感,如今的青年人,大多难遇这种经历。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
    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是盛唐时期文人的风尚;青年李白,早就有过辞亲远游的经历。三月正春那种容易令人遐想的季节,也是盛游理想的季节。因此他在武昌黄鹤楼,送别诗人孟浩然,去游长江下游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勃发他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
    前两句是诗的表象,后两句是诗的内涵。后两句的第一个字“孤”“唯”更是李白感情深处的独白,意蕴深远。李白久立江边,送至孟浩然所乘之舟,消失在长江尽头。可见时间之久,只有“孤”“唯”二字,才能深层次表达,其间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也进一步升华了诗的意境。
    闲情逸致、逸趣的龙老师,写了些书法,画了些画,做了些诗词、文章等。古人云: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心之说,亦不无道理。在我看来,龙老师的字、画、诗、文恰如其人、其心。字的每根线条曲直中有如其人生之经历,多苍茫曲折之感。
    画题材多取农家与人常伴的牛、羊、鸡、鹅、狗等动物;而表现的却是生活中极为“平淡常见”的画面,这也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安宁而平静”的生活。
    再就诗文,如:“不到乡间去,谁见有此景。老牛爱哺乳,犊子口相迎。天真通人性,画之又诗情。”从诗的第一句“不到乡间去”到“老牛爱哺乳”及“画之又诗情”的诗句中说明:龙老师热爱生活,友善而奉献的本性表露无遗。又如其诗:“绿源诚可贵,母爱更可歌。犊子饶舒健,荫庇不嫌多。”诗虽没有激昂慷慨的陈词,却宛如荒野中的一汪清水,孩童都能读懂的真情。
    我个人感悟,龙老师读诗写诗,在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对诗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感悟,达到了人的高境界,向人们传递着人“情感”深处的信息…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特别是年轻人,大多无暇顾及情感深处那种对人生“细微”的感悟。就这次龙老师要我写些读诗的后感,作为他出书收录的一篇文章,也触及了我情感深处的一些东西,也对人的亲情友情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人们都在一味追求物质,而忽略情感,用诗来抒发情怀的人少之又少了。人是感性动物,本性都是向善向美的。亲情友情,觉知人类在淡化,也正因生活琐事,见淡顾及。古人之诗,了了几语,形象、生动的刻化出景、物、人、情当时的心境感慨,耐人寻味。今人写诗,不是题材少,而是生活感悟少,与先人比之,觉知涕淋。
    在与龙老师交往这些年来,我们之间虽年龄相差多多,但我觉得龙老师是善良可亲、可敬的人。由于其“人生”长河经历过“建国、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四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可算是磨难、曲折多多。之所在与之交往中,深感龙老对人生感受良多,领悟深刻,看重情感,淡泊名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