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燕赵文化 >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作家。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的父亲,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母亲阿噜浑氏,“赠太原郡夫人”。王实甫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王实甫40岁就当了省级领导干部,本来前途无量,却弃官不仕。回到大都后,他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瓦舍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4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西厢记》是王实甫在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基础上创作,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谁不为这华彩的词章而拍案叫绝?可见,王实甫的《西厢记》不仅是一部戏剧,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更多地域文化方面的知识,尽在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