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毕六福


    
    毕六福又名毕六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
    2008年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朵奇葩——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和古蔺郎酒酿制技艺榜上有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作为我市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它身上承载着一份特殊的 “泸州记忆”。它一路走来,四百年的“前世今生”,伴随着一代代制伞人辛劳执着的背影。
2008年 6月的一天,市文化局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授牌仪式。当分水油纸伞厂厂长毕六福从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手中接过那块沉甸甸的分水油纸伞传人牌子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多么激动!他在心里默默地向先辈们说:保住了传统手工制作油纸伞工艺这一祖国的文化瑰宝,作为您们的子孙,我已今生无憾!
毕氏油纸伞六代传承
分水人善做油纸伞。在约四百年间,靠做油纸伞过活的匠人多达一千余人。“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那时候,手工制伞是多么红火!
毕六福家,祖祖辈辈都是生活在分水岭街上的人。他家做油纸伞的历史,到他这一代已经连续不断整整六代了。
他的第一代曾祖父,从小跟分水街上的许家学做伞。毕家第二代传人叫毕祥路,这位也是从小跟师学艺的艺人头脑聪明,肯 下功夫钻研。在师傅与父亲手把手的指导下,掌握了一手娴熟的制伞技术。他想,与其长期替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于是,他在分水街上开起了自己的“毕氏油 纸伞铺”。
毕家的油纸伞生意越做越大。俗话说:“树大分丫、儿大分家”。众兄弟都在一条小小的街上做油纸伞,供大于求,何况街上还有其他伞铺。于是,毕家采取了向外发展的办法。
十九世纪中叶直到新中国成立,毕家几代人在泸州市区的大河街开过伞铺,地址在“团结宾馆”处。还在山岩脑开过一家伞 铺。做得最久的伞铺,是在后河街现在的轮船宾馆处。祖辈后来还辗转合江县先市镇、泸州市大较场等地开伞铺。最后,曾祖父带着毕六福的祖父,回到老家分水做伞,从此再没离开过分水。
为什么毕家经过了几辈人后又回分水呢?毕六福说,他的曾祖父那辈有八弟兄,八弟兄除了曾祖父生下他祖父兄弟俩外,其他七弟兄生的全是女儿。女儿长大都出嫁了,做伞的老人过世了,伞厂自然关闭。
毕家有一个很奇怪的现像,就是从毕六福的父亲到毕六福的儿子,三代都是单传,都只有一个儿子。毕六福祖父的弟弟解放前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自此就没了音讯,等于四代单传。因此,兴旺了近百年的泸州各地“毕氏伞铺”渐渐谢幕,最后,只剩下分水一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