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汤春甫:让干漆夹苎技艺走出国门


    
    人物名片:汤春甫,1952年出生于佛宗道源天台山。11岁随华顶寺老艺僧释广弘学习泥塑、木雕、干漆夹苎、金漆造像等技艺后,一直从艺至今。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唯一传承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造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殿堂级的工艺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是一个拒人于艺术之外的生僻名字,然而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它不陌生,因为每一处名胜古刹,都离不开它。
    早在东晋时期,造佛艺术家戴逵父子,用天台山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为主要原材料,与天台山野生苎麻、桐油、朱砂等材料一起使用在造像艺术上。在唐宋时期,这种技艺开始成熟并走向伟大。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中的鉴真大师坐像,已有1340多年历史,至今依旧如新。天台山包括国清寺在内的诸多古刹,许多塑于隋唐时期的雕像,也依然温润如初。
    这些佛像,全部采用干漆夹苎技艺制作。
    “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全手工制作,工艺精湛;全天然的原材料;完善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色。这是我总结的,干漆夹苎技艺的六种特质。”65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汤春甫笑着概括道。
    汤春甫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个特殊的“唯一”,是他从幼年12岁学艺至今勤奋不辍换来的。他的老师是当年华顶寺的老艺僧释广弘,汤春甫的学艺方式近乎修行。
    每日3时起床,21时下课,他一边照顾师父的起居,一边谨遵师父的教诲学习技艺。这种对佛教而言意义重大的技艺,因为过于繁琐、辛劳,连当年的僧人都不愿意学。而幼年的汤春甫,却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一颗恒心,让释广弘大师没有了遗憾。
    如今这门手艺因为汤春甫的努力,早已蜚声海内外。不仅日本、泰国、新加坡等有佛教信仰的国家青睐汤春甫的作品,现已有62个国家和地区收藏汤春甫大师的作品,连远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也找汤春甫来定制塑像。
    这种改变,源于汤春甫在坚守之外的创新。
    传统工艺走向世界
    “我认为,干漆夹苎塑像工艺,就是‘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文化艺术产品。事实上,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文化产品。”
    汤春甫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悉尼蓝山的维多利亚公园,有一座永久性纪念馆,汤春甫和他的学徒们为澳大利亚塑造了历任总理像29尊、新南威尔州历任州长像45尊,都在纪念馆中展出。2012年,纪念馆委托汤春甫所在的台州传统艺术博物院,用同样的干漆夹苎技艺,制作了新任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以及新南威尔士州州长迈克·贝尔的塑像。
    “我们中国的塑像历史源远流长,数不胜数。但类似澳大利亚这样历史只有200多年的国家,他们非常需要通过人物塑像来缅怀先人、纪念伟人。我说,这是利用我们传统工艺,进行文明的互鉴。我们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世界格局中的发展空间,你想一想有多大?”汤春甫笑着问。
    一生守着技艺的汤春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向世界推广他的技艺。
    他创作的50尊中国帝王像在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巡展;219尊中国古代历代名人像,在新加坡展览后,被台湾地区佛教公园收藏;佛教历代祖师像1119尊、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共73尊,赴国外巡展;他还为瑞典诺贝尔博物馆塑造了诺贝尔塑像。
    “人类最高端的文明,是精神文明,这是物质和科技再怎么提高,都不会改变的。干漆夹苎是台州的工艺,但它可以毫无障碍地走向国际。这门工艺,和当年丝绸之路上的茶叶、陶瓷、丝绸等产品意义是一样的。”
    48道工艺流程的魅力
    汤春甫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和汤春甫名家工作室,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打开向外的大门之余,他也一直在坚固门里面的实力。在他所带的四代弟子中,有4人被评为台州市工艺美术大师,36人被评为工艺美术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