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蓑衣匠


    
    蓑衣
    一道明媚的阳光,从窗帘的缝隙闪进,刺眼的光芒晃悠得我无法赖床。恍惚间,穿衣洗嗽,决定出门走走,让这春日暖阳晒晒我疲惫的身心。
    当电话那头的学生告诉我,桃源县的龙潭镇今天赶集时,我跳上了正发动起步的中巴车,落坐车窗边,瞌睡。车出城,便是一路嫩绿,花香鸟语相伴。司机大哥的一脚刹车,将龙潭定格于我的视网膜,清冷的小镇丝毫没有集市的热闹。街边闭目养神的老者告诉我,龙潭集日是昨天。还未等我沮丧懊悔,老人又给我一个以外的惊喜:你去镇中学旁问问,好象那边有个编蓑衣的老师傅。
    近年,蓑衣斗笠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蓑衣匠的知名度随之大打折扣。寻访编蓑衣的师傅,花费了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蓑衣
    周保德师傅今年67岁,他16岁拜师学艺,编了整整半个世纪的蓑衣。我简短的说明来意,周师傅尴尬的一笑:哎呀,好久没做蓑衣了,一些工具也被小孙子玩丢了,弄坏了。而今,蓑衣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全年能卖三、四件就不错了。早些年编蓑衣,一年四季哪有停手的时间。说完,他大声的叫孙子给他找分散于各屋的蓑衣工具,准备给我表演他那久违的手艺。
    一件蓑衣,从买棕片到编织成衣,有几十道工序。技艺娴熟的师傅,三天多可以做一件。一件蓑衣卖价是80元,耗棕13斤,每斤棕片1块5毛钱,直接成本20元左右,这样算匠人每天的工钱不足20元。除了市场需求量小外,编蓑衣不赚钱也是从业者改行歇业的主要原因。
    
    蓑衣
    周师傅拿了件一月前的半成品蓑衣,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编蓑衣,业内又叫齐蓑衣、打蓑衣。齐蓑衣是从编织蓑衣的质量上说的:棕片齐、棕线针脚齐,成衣左右对称,上下均衡。打蓑衣则是从编织的工作强度上说的:打蓑衣是个体力活,棕片要缝合得密实紧扎,针线匀称,不花点力气哪行。
    周师傅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件蓑衣:做蓑衣,先立领,领子是一件蓑衣的核心。缝好领后,钉八卦,八卦是连接领子的脊梁部分,也是蓑衣的骨架。这里得用上好的棕片,做出来的八卦会越穿越好看,油光发亮。然后才是铺里子,接围腰。里子的棕片要宽而平实,围腰则需要一样长度的棕片。最后一道工序是盖活,蓑衣后背的铺缝,这是面子工程,棕片自然也要选上眼的。
    
    蓑衣
    我一听,这些地方都要求棕片漂亮整齐,那长相有缺陷的棕片怎么办?老人一笑:这蓑衣,靠的是棕索连接缝合。差些的棕,搓索。一件蓑衣,光棕索就要八、九种。根据用途与功能、形状粗细、搓编方法分为:领索、围腰索、扎领索、挂领索、锁行索、翅索、围间索、绞线索等。大部分的绳索周师傅都用手搓,只是用量大而稍细点的,他设计制作了一个绞索工具,摇起来轻松些。
    周师傅告诉我,这编蓑衣的针就更多,直的、弯的、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大的、小的几十种,现在已不怎么编蓑衣,好些针让小孙子玩丢了。老人叹了口气:丢了就丢了,反正也没有什么用途了。
    在和我交谈时,周师傅始终没有停下过手中的活计,他总是用很慢的语速轻声唠叨自己半个世纪的蓑衣故事。这故事,在我看来,就象那蓑衣的棕褐色,深沉。这故事,有如老人细密的针路,实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