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中医 > 中医知识 > 中医理论 >

中医理论的精髓: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医生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这样的事。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最精湛的论句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流传典故,将中医“治未病”理念清晰地表达出来。
    什么是治未病?
    “治”,就是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主要思想包括两方面: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治未病来源: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未病先防”包括几方面?
    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主要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三方面。
    一、法于自然之道
    即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
    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
    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
    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
    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
    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能够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二、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
    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
    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三、保持阴平阳密
    《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绝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耗竭。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