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家谱族谱 > 世系体例 >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之十——世系


    
    世系又称世传、世系表、世系图、垂丝图等,系记载一世祖至撰修该家谱时历代成员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内容的图表,是中国家谱的主体部分,后人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也是区别家谱与其他方志、家传、家史等书籍的主要依据。世系居家谱中重要分量,往往占到一部家谱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
    为了对世系增加感性认识,下面先影印《(安徽黟县)瀹坑方氏白云堂宗谱》(民国19年)中的世系图为例。
    由下图看出,该图右面为世系人名,上下序辈分,左右分嫡庶。图左面为人名小传,简介人物字号、简历、生卒年月、婚配、坟茔以及子女情况。
    下图是将世系人名与简介小传分开排列的,而有些世系图则将世系人名与简介小传置于一图中,如《(安徽黟县)古筑孙氏家谱》(道光十二年)中的"古筑孙氏世系图"。该世系图中,世系人名与简介小传置于一图中,比较方便查阅。
    旧家谱中,世系图中人名均为男子,女子在世系谱上无名,这是"男尊女卑"思想在家谱上的反映。到清末民初,少数家谱开始在世系图上标上女子名字。近几十年新修家谱,均按"男女平等"思想,无论男子、女子,都在家谱世系图上有自己的位置,这是时代进步在家谱世系图上的反映。
    世系图从各家族的一世祖开始,依世次延续到编修家谱时的世次止,一般都有几十代,有的甚至超过百代。在宋元以前,世系延续的图表究竟几世为一图,并不规范。有的是十世一图,有的是九世一图。
    该图表明,自四十六世至五十六世,以十一世为一图,五十六世至六十五世和六十五世至七十四世则以十世为一图。由于图系太繁,难以查阅,宋代欧阳修、苏洵分别在编修《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时,总结了前人修谱法则,适应了宋代修谱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世系图排列上提出了五世图式的体例。
    从《欧阳氏家族世系图》中看,景达至询为五世一图,第二图则自询至王璟、琮,又是五世。
    欧、苏提出的五世为图的世系排列,对后世修谱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代正德年间刊印的《(安徽)歙县重修汪氏家乘》提到:"旧谱九世为一图,失小宗之义;小传各系本支图后,失综宗之义。今图五世准欧阳例,旁注世次,明传代也。"清代同治十三年刊印的《(安徽祁门)方氏宗谱》指出:"编纂格式准欧阳公五世一揭大宗统小宗之法,揭始于一世之端,自一世以至五世,再揭五世之祖于六世之端,自六世以及十世,承前接后,庶几源流不紊。"民国6年刊印的《(江西婺源)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指出:"原谱七世为图,行第为纲,今(乾隆庚辰)议每图惟五世,俾字义疏朗且易名为纲,名下细书行第、书字、书某人子,再书生、殁、葬、娶、子女等项为目,令观者明白易晓,便于考核。"总之,"欧苏谱系一出,遂为千古矜式",奠定了后世修谱世系列图的基本格局。
    在中国谱学史上,欧、苏提出五世图式的世系排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什么原因呢?
    首先,欧、苏五世图式体现了五服之情、九族之亲的传统伦理道德。以《欧阳氏家族世系图》为例。第一图景达、僧宝、頠、纥、询为五世,中国古代五世之内为服内,即亲人去世,凡五世之内的亲属要按规定穿孝服致孝,称五服之内;五世以外的族人因关系较疏,则不必穿孝服致哀,称五服之外。五世为图正好体现五世服内之情。第二图自询开始,询、通、幼明、昶、璟等又是五世,第一图与第二图连在一起,上继高、曾、祖、考,下统子、孙、曾、玄,正好九世,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倡导的九族之亲。欧、苏这种体现五服之情、九族之亲的五世图式体例得到了后世修谱者的赞同。
    其次,欧、苏五世图式体例贯彻近亲疏远的原则,克服了因家族历史长久、子孙繁衍众多、世系容易混乱的弊端。"修谱古法,以十世为一图,或以九世为一图,因图系太繁,不免难以查阅。今以五世为一图,不繁不简,取阅犹便。"(《(安徽)歙县重修汪氏家乘》,正德年间)欧、苏五世图法,源于小宗之法,五世之外,服穷亲尽,则图表不载,这是典型的小宗图式。玄孙别自为世,成为另一图之首,这样,上虽同出其祖,下则可别其亲疏。这就使家族诸房子孙,在本房的世系图中各载其当载者,如《欧阳氏家族世系图》中,询只须记载本房的子孙,至于亮、德、器、允诸房的子孙,因服穷亲尽,则图表不载,这样就达到近亲疏远的目的,详者不繁,略者不遗,亲疏有伦,真正做到"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欧阳修:《欧阳氏谱图序》)。
    再次,欧、苏五世图式体例应运而生,因名而盛。欧阳修、苏洵所处的宋代,是中国谱学发生转型的时期。从修谱宗旨来说,由以前"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从编纂形式来说,宋代之前官修公谱和私修家谱并存,到了宋代,官修公谱"废绝",而私修家谱勃兴,欧、苏本人即修自己家族宗谱,当时许多士大夫也纷纷修本族家谱,如曾肇《曾氏谱图》、许元《许氏世谱》、范仲淹《续家谱》、游九言《游氏世谱》等,在这股私家纂修家谱高潮中,人们很自然地要对以往家谱的得失进行研讨,特别是对家谱的主体部分,即世系图的排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失。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欧阳修、苏洵推出了以小宗宗法排列的五世图式体例,适应了当时社会上私修家谱的迫切需要。当时欧阳修曾对苏洵说,编修家谱"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主,将天下举,不可无也"(《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苏姓部》)。这表明欧、苏二人修谱,除为本族起到尊祖收族作用外,也有为天下修谱者倡导树样本之意。欧、苏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学者,二人文集流传甚广,其所编修族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欧苏二人亦尝作为家谱,以统祖属。由是海内之士,闻其风而兴其焉者,莫不家有祠,以祀其先祖;族有谱,以别其尊卑。"(《新安黄氏会通宗谱》)"文忠公撰欧阳氏世谱,载在文集,行于天下,如揭日月,人所共见。"(《吴文正公集》,卷五十五)
    各家谱世系图表,均从一世祖算起,到编修该家谱时的世系止,一般的有数十世,多的达八十世、九十世,甚至超过一百世。如《(安徽)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乾隆十九年)称:"方姓之族,出自伏羲以来榆罔之子雷公,封于方山,以方为姓,流传至今一百六十一世,数千余载。"各家谱的一世祖,有的称始祖,有的称始迁祖(迁到某一地的第一世),也有以得姓始祖、鼻祖等称呼,比较多的是从始祖或始迁祖开始计算世系的。各家谱从一世祖开始计算到编修该谱时止的世系图,有名有行,脉络清楚,各家族一世祖以来的世系都是真的吗?回答是:有些是真的,有些则是冒认的。一般来说,宋元以后的世系,因离后世编谱时间较近,且宋元以后家谱续修已成编谱习俗,因此,其世系真实可靠性就大一些,而宋元以前的家族世系,因时间久远,比较模糊,其真实可靠性就要具体分析了。
    在"谱序"一节中提到,各家族修谱时,一般都有攀附显贵、光宗耀祖的心理,因此世系的始祖、始迁祖多为历代帝王、列侯、明贤、显贵。于是乎,不少王姓的家谱,都以周灵王太子晋为一世祖,吴姓的家谱以周文王长子太伯为一世祖,等等。不少家谱还将历代名人拉到自己家族的世系中,如姓李的将李世民列为先祖,张姓则列张良、张飞为本族世系成员,萧姓则认萧何为自己祖宗等等,对此攀附、杜撰现象要具体分析。既然社会上攀附心理很突出,那么在编修家谱时,必然出现杜撰一世祖等冒认祖宗的行为发生。加之明清时代一些以"谱师"、"谱匠"为职业者,迎合社会攀附心理,于是为各家族杜撰世系:"攀古人之显者而祖之,系无所承,即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人。"
    当然,"攀古人之显者而祖之"的现象,只是部分家谱。很多家谱纂修者是以严肃态度来对待自己祖先世系的。如朱熹主张修谱必须求真存实,"失实不可,厚诬亦不可",他编《(江西)婺源茶院朱氏世谱》的自己家族世系时,经考证认为:"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同时论证,唐"孝友先生讳仁轨,自为丹阳朱氏而居亳州永城,以孝义世被旌赏,一门阀阅相望,而非吴郡之族",比较实事求是。历代一些严肃的学者对世系上攀附现象也进行了笔伐,如明代周尚文修《周氏宗谱》:"近世作谱者,好高门第,妄援与之闻望为族。殊不知作谱本以尊祖敬宗,却援他人之祖宗为祖宗。"(引自仇家倞:《家谱"攀附"、"杜撰"现象探析与辨伪》)
    当然,也并非所有古人都是以显为祖的。如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看到社会上不少人以显为祖、以祖为荣的习俗时,一度动了将朱熹拉为自己祖先的想法。有一次上朝,问到一位也是朱姓官吏的祖先时,该朱姓官吏并未以朱熹为祖。朱元璋想:既然这位小官也没有与朱熹拉上关系,我何必一定要以朱熹为祖呢?出身皇觉寺有什么不好!于是打消了以朱熹为祖先的念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