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居住风俗 >

汕尾疍民起居习俗


    
    陆上人称疍民为“水上人”、“水户”、“龙户”、“后船”、“连家船”等,这些称呼都具体地表述疍民的起居生活特点,即谓疍民是泊居水面的民户,并具有群居水面的风俗习惯。 
    疍民水居是历代统治者压迫、歧视的结果,久而久之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风貌。他们居无定所,浮家江海;以舟楫为家,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世世代代长年累月地泊居于江湖海湾或有泉水可汲取的海滨,以捕鱼、摆渡、运输、贩盐为生。通常每船为一个家庭单位,老少三代都住在船仓中。船仓上面覆盖席篷,一般以竹篾夹阔大的帆叶编织成,船篷分为两至三节,可以前后推移,十分轻便,捕鱼时可叠放于后仓上,晚上拉开覆盖全船,遮蔽风雨霜露,便于生活。官府渔课,亦以船为单位计征。疍民喜爱洁净,住船每天清洗多次。舱内船板,全用桐油涮过。不管主人、客人在船内俱是赤足行走。疍民自小至大在江河海域上过着漂泊无定的游渔生活,从未踏足陆地。故《广东新语》云:“诸疍以艇为家,是日疍家。其有男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他们习于水性,善于操舟,断发纹身,崇拜龙蛇。 
    清雍正七年(1729年),经谕旨始准疍民上岸陆居。汕尾港深海白话疍民携眷于乾隆年间在广府街与陆上居民混居,其习俗逐渐趋向和融合于当地民俗。然而,被当地称为“后船”的福佬话疍民仍旧保持其浓厚的水居风俗习惯。他们集中居住在各渔港沙滩上安置的破旧船屋或靠岸停泊连成一片的渔船上,形成颇具独特色彩的渔村—“浮水乡”。 
    船屋是一种奇特的居室,是渔民水居生活的延续。所谓“船屋”,即是后船渔民将废弃的破旧渔船安放在沙滩上。船仓用拱弧形的竹制篷席覆盖,可以自由移动或掀起。后来又增添了沥青纸、硬纸皮、木板、塑胶纸等遮盖船屋。一艘艘船屋连成一片纵横有序地排列在沙滩上,构成具有强烈而独特魅力的疍民风俗色彩,引起了前来汕尾港参观的中外学者的感叹。1964年5月,著名诗人聂绀弩参观渔民新村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当即写了《渔民新村》诗二首,并有小序云:“汕尾渔民新村乃海上疍户迁陆而成,疍民历来被贱视。不准陆居,解放后始得上陆,与陆居人平等,想他处疍民必亦蒙此新泽也。”诗日:“水上人家陆上迁,区区此事政空前。初时径以船为屋,随后故教屋似船。渔网女裙晒篷顶,神龛花钵供船边。楼房瓦舍何尝少。不似陆舟泼眼鲜。”……后来余兴未尽,又写了《船屋》两首。其一日:“船尾船头尽是花,船山老景赤城霞。曾经沧海难为水,从此桃源便是家。蕉岭楼台机着陆,蔗田风雨岸浮槎。旁人那解人飞跃,错比蛟龙困在沙。” 
    后船疍民在船仓内设置祖宗的神龛,形如龙殿,髹朱红色。殿口有2条金龙盘柱,内设祖宗牌位,四时烧香。这种居室布置,可能是明清时期疍宫图腾崇拜之余风。因历史上以艇为家的生活方式,居住在船上的疍民喜欢盘足而坐,即使后来迁居到陆上的船屋,其行坐习惯仍如以前在船上一样。船屋内的环境布置与过去在渔船上一样,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定和平衡。饮食时自然而然地在仓板上盘足而坐,不习惯陆上居民靠餐桌坐椅吃饭的姿势。 
    日常的生活起居颇多忌讳:船上行走不穿鞋,亦不准穿鞋者登船。这是因为疍民以船为家,长年生活在云诡波谲的风浪中,身家性命财产都系在船上。因此,凡对船不利的象征性动作和语言都很避忌。如饮食时,碗盘汤匙等餐具忌倒覆放置。吃鱼时不将鱼身翻转另一侧取食。忌说与“沉”福佬方言同音的字眼,“甜”因“沉”方言同音而改称“缠”。忌打破屋内东西认为彩头不好;忌说猫,认为捕捉的鱼会被猫吃光;忌杀乌鲨,认为乌鲨会闻到死伴的腥味而在海里复仇吃人。此外,最忌讳渔船或船屋沾上秽气,会招来撞船或搁浅等不利事情。故有如下诸项禁忌:(一)忌女人跨过“龙头”(船头最前端)。(二)忌“月头婆”(分娩后未满一个月的产妇)过船或碰到自已的船只。(三)忌死尸从船头上经过,恐怕其污染龙头,不利生产。(四)忌陌生人走人船尾。因船尾是掌舵的地方,怕沾上秽气导致驾驶不灵。(五)忌在船头上大便。(六)忌妇人跨过渔网,怕渔网沾上秽气而捕不到鱼虾。(七)男人婚后四日或一个月后才准予上船出海生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