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 古琴入门 > 古琴知识 >

古人雅器古琴的制作发展


    
    根据文献记载,西周至春秋时期,琴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诗经·定之方中》明确记载了制作古琴的原材料,桐木、梓木与大漆都是古琴制作的重要材料。至汉、魏、六朝时期,古琴已经出现了两足七弦、琴面十三徽,琴人将斫琴与良才视为古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推进了造琴工艺的大发展。到了唐代,斫琴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由于需要的数量多,通过不同类型琴的制造,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由于要求琴具有更完美的表现力,对乐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样就促使一些能工巧匠去苦心探索,使琴的制作在选材、造形、斫制、髹漆等各项工艺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斫琴工艺的发展,也不应忽视统治阶级的爱好和提倡这一个重要原因。隋文帝的儿子杨秀封为蜀王,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间”(《 琴书大全》)。以后蜀地的斫琴名匠辈出,也可能与此有一定联系。唐代当过二十年宰相的李勉“雅好琴,常桐,又取漆为之。多至数百张,有绝代者:‘响泉’、‘韵磐’自宝于家。撰《琴说》一卷”《国史补》)。有钱有势的人家,这样成百上千地大规模地制造琴,无疑也会推进制琴工艺的改进。
    唐代的斫琴名手,四川雷氏为首。大历(公元766—779)间他们所造之琴被誉为“雷公琴”。“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苏轼《杂书琴事》)。和这一评价相似的另一说法是:“所以为异者,岳虽高而弦低,弦虽低而不拍面。按若指下无弦,吟振之则有余韵”(《琴书大全》引黄延矩语)。正是由于有着如此多的优点,所以:“贞元(公元785—804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无比,弹之者众汉(《琴雅》)。雷氏世代造琴,其中有雷霄、雷威、雷文、雷会等,当中最为有名的是雷威。传说雷威的技艺是经神人指点,常趁大风雪天去深山老林,听辨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从中选取良材造琴。可见人们对雷威的技艺是非常钦佩的。在雷威之前有做过唐玄宗待诏的雷俨。雷氏所斫古琴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是唐琴中最具代表的。江南斫琴名家还有沈镣、张越。这些名家往往在古琴内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名手所制之琴,被历代好琴之士视为希世之珍,有些一直保存到今天。
    宋代帝王好琴者甚多,宋代以来官方和民间均有大量斫制古琴,分别称为:“官琴”与“野斫”。当时一般有资历的弹琴家也具有斫琴传世的风尚,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琴家也是斫琴的能手。
    关于斫琴工艺的论著有:宋代,碧落子(广东)的《斫琴法》、《斫匠秘决》、《琴书、制造》等分别有载于《琴苑要录》。还有记载古人造琴经验的《太音大全集》(1413年以前刊)、明代《风宣玄品》等收录了详细的传统斫琴工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