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易学文化 > 民俗易学 >

传统的婚嫁娶习俗


    
    封建社会,男婚女嫁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男女双方往往并不了解,甚至互不见面。只要请当地的算命先生,测一下两人的生辰八字相和了,双方父母同意,婚姻就算确定了。随后,男方择吉日下柬帖时随有彩礼,称“纳彩”。一般男方家送女方家4匹或8匹小机布。富裕人家送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和数目不等的银钱。下柬当日,女方家宴客,回敬女婿衣帽鞋袜、文房四宝。下柬后,婚事即为确定,双方不再反悔。之后,男方家便择吉日迎娶。吉日前三天或五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日子”。下“婚单”(迎婚帖)。婚单上写明迎亲、开脸的时辰和喜神方位及梳头、上轿的方向,同时给新媳妇带去单、棉衣服各一套和数目不等的银钱。一般农家为200制钱或两吊铜子,富裕人家多一些,通常取个吉数,送20两银子或为数不等的银元。
    婚娶,男方家称“将媳妇”。女方家称“发付闺女”。当日。男方家备花轿前往女方家迎娶,也有另备彩轿抬着男方到女方家亲迎的。花轿一般为四人抬,富有家人还备有“旗罗伞扇”仪仗和吹鼓手,沿途奏乐,旌旗招展,十分风光。封建社会规制森严,普通人家不能私用仪仗,但结婚为“小登科”。官府不予查禁。花轿起轿时,要找一个幼童“压娇”,抬到村头便令其下轿返回。路程远者一般结婚前一天发娇,花轿在天色将昏时分方可进村。
    花轿进门,女方家略备酒食招待众人,然后送闺女上轿。新人身着大红嫁衣、花绣裙,头戴凤冠,穿戴整齐,然后拜别父母,由本家叔叔或兄弟背上花轿。此刻,她就正式成了新娘了。新娘在轿内怀揣一面镜子,“前面照娘家,后面照婆家”。轿至中途,领班或送客喊:“一半了!”此举意为“招(照)百福、压百祸”。本地民俗,迎亲花轿不能沾土,意为不敢冒犯土神。此外,还有迎亲当日“新人不见新人面”的说法。因此在花轿行进途中,尽量避免与其他迎亲队伍迎面相逢。设若不期而遇,则新人之间要以随身携带的香包之类小物品互相交换。上个世纪中期是自行车带媳妇的时代,迎亲人多选择大道,新人相遇的几率高。婚娶旺季,常见新媳妇怀抱一颗大葱乘自行车飘然而过,据说这样“冲(葱)一冲”可保平安无事,喜气不减;同时也免除了中途停车交换礼物的麻烦。
    结婚当天,女方选派两人做“送新客”(也称“送客”)。随轿护送到婆家,送客通常由新娘的叔、兄各一人担任。婆家称其为“贵客”。尊之为上宾,待之以最高礼节。
    及全家,称“回四”。回四这天,女方家设宴款待“新客”及“填箱”的邻里和友人。新人到了晚上返回婆家。结婚第九天新娘须回娘家,称“站九”。站九当日,新娘返回本家,新娘则留在娘家小住几日。也有新婚第二天就回娘家,看三这一天再返回,俗称“搬二”。通常,搬二是新娘娘家兄弟牵着牲口上门到婆家来接.“搬二”、“看三”、“回四”、“站九”统统体现了新婚“蜜月”期间新娘的父母对女儿的牵挂与关怀。本地民间还有“搬二不回四,回四不站九”之说,从另一方面显示人们力图简化旧婚俗繁文缛节的意愿。
    民国期间,莱西境内的婚俗有了某些进步,但与清朝时无多大差异。封建婚姻的丑恶现象,如买卖婚姻、蓄婢纳妾和童养媳、娃娃亲等依然存在。这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婚姻幸福,有的甚至对其造成终身伤害。
    建国后,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移风易俗、登记结婚。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度。规定男20岁、女18岁可结婚,杜绝了封建婚姻陋习;同时大力提倡喜事新办,促成了一代婚姻新风。
    1970年以后,结婚摆阔及索要彩礼之风抬头。先是家具、礼金价码不断升格。社会上有“三转一响四不动”(三转:自行车、缝纫机、座钟;一响:收音机;四不动:四件瓦房)之说。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群众经济条件的好转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姻活动日趋铺张,“彩礼”成了“财礼”。结婚除了必备高档家具以外,又增加了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结婚要坐小轿车,有的人家是指十几辆花车组成长长的豪华车队,尽显气派。1990年以后,结婚拍婚纱照又成了新的热点,之后又陆续加入结婚录像等新节目。城区结婚,婚宴大多搬进了酒店;乡村人家结婚,宴席的规模也铺排得越来越大,动辄十几桌,甚至几十桌。时下,结婚花费几万乃至十几万已不再是稀罕事。这也反映出人们收入增加后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愿望
    花轿抬到男方家门时(约定时辰),吹手奏乐,然后新人下轿,由两女童搀扶踏红毡而行,过门坎,进院子,男女双双面北立于香案前,香案摆在堂屋门前的院子中央,设香炉、烛台、花瓶和米升,象征保平星。族中长者燃香,点烛,公爹偕族中叔伯到香案前,尊爵,行礼,祭告天地。然后,新郎新娘行新婚大礼:夫妻双双拜天地,拜爹娘,夫妻对拜。礼毕,入洞房、“哺面”(吃喜面)、坐时辰。
    新娘入洞房前,帮厨的喜娘已在灶间烧好一锅热水。新娘一进门,喜娘掀开锅盖,瞬热气充满屋内,寓意新人婚后的日子过得热火。新娘上炕落座后,夫妻喝合欢酒,喜娘随即就着热锅下“小饭饺子”给新人吃。小饭饺子是女方家特意为女儿、女婿准备的结婚食物,迎亲当日与米面盒一起随轿带来。饺子谐音“交子”,方言又称“箍着”,寓意鲜明。吃过饺子,新娘开始“坐福”。坐福须面朝喜神方位盘膝而坐,通常不与人搭话。旧时,莱西夏格庄一带,新娘坐福时,由一老妇为新人喂米饭,新娘只闻不吃,饭中有枣、栗子等果品,取“早(枣)立子(栗子)”之意。
    是日,男方亲友往贺,称“随喜”、“喝喜酒”,贺仪按照情分厚薄多少不等。酒至半酣,新人出拜“送客”,客人致“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一类的贺词。此俗多以免拜收场,否则送客须回拜。晚间,新人喝“合婚酒”,点“长明灯”,“揎枕头”。街坊少儿至洞房向昔日嫩讨要糖果,称为“闹房”,揎枕头一般在闹房结束后进行,通常用谷子揎满,揎时新人口念歌谣;“一个挣着一个揎。生下儿女一大片;你一棒,我一棒,咱家的日子红彤彤。”意在儿孙满堂、日子红火。
    新婚第二天,新娘早起拜过公婆,到了晚上,应邀到叔、伯家做客,称为“梳头”、“躲瞌睡”。第三天称“三日”、“看三”。看三这天,娘家父兄备面食果品亲往男方家探亲,为新人“开箱”。当日两家欢宴,吃面条;新娘拜见叔伯等人,诸长辈赠新人见面钱。第四天,新人到女方家拜见岳父岳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