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易学文化 > 民俗易学 >

莱西民间对丧礼十分重视 莱西传统的丧俗习惯


    
    丧礼,也称“葬礼”是将死者硷、殡、奠、葬的礼节,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
    莱西民间对丧礼十分重视。旧时,人们生前就忙着准备后事。年过50岁即开始购置寿衣衣料。700岁预做寿衣。家境再贫寒也得省吃俭用,攒个“棺材本儿”(即积下一口棺材钱)。富人家则在死前已把棺材、墓室甚至陪葬物品都准备妥当了。
    旧时,人们多相信有“阴间”存在,认为人死后灵魂可以转世,所以丧葬礼仪中封建迷信色彩浓重,陋俗甚多。笔者以好奇之心,听着老乡对过去年间,莱西人的传统丧俗的讲述。
    土葬是莱西地区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葬式,礼仪复杂、繁琐,要经过停尸、招魂、报丧、入硷、吊唁、出殡、安葬等多道程序。
    1)停尸与招魂:人临终前,亲属要为其沐浴更衣,守候跟前,高声呼喊死者的称谓,称作“叫魂”。如果子女都在场,则成为“儿女双全”、“有福气”。人去世后,由长子抬头,次子抬脚,移尸“停尸床”上。停尸床也称“灵床”,多用木板临时塔成,放在正屋明间,床头冲屋门。尸身上要盖一块白布,压5块生铁“防止猫狗经过时“诈尸”,头上盖一张黄表纸,口里衔5枚铜钱,床下放1盏油灯(为死者去阴间照明)。
    如果人在外地死亡,尸身不准进家,要再屋外搭建小鹏停放,因相传死者鬼魂进家会使家宅不安。
    尸身停放妥当后,要根据死者岁数用白纸剪出若干纸条扎成“招魂蟠”,悬挂在大门前,招死者魂灵回归躯体以求复生。“幡”也是报丧的一种形式,送葬时在坟前焚化。
    2)报丧:人死后,丧家近亲晚辈要到亲友家报告死讯,说明死因和死亡时间,或写讣告派人送出报丧。同时,在院内南墙或大门内照壁上“发丧榜”,即用白纸写上死者的生辰年月和寿限。丧榜写法很有讲究,男的榜文字数必须为奇数,女为偶数。死者不足30岁的,榜文中称“得年”,60岁以上者称“享年”,70岁以上者称“享寿”,80岁以上者称“高寿”。
    停尸时间一般为3天,3天内要每天3次到土地庙“报庙”,即“送浆水”,分别称“报早庙、“报午庙”和“报晚庙”。第二天中午称“报大庙”,因为这是亲友最齐,“报庙”的顺序是吹鼓手在前;其次是死者的两位侄子,一人提汤罐,内盛用生水、面粉和小米合成的浆水;另一个人端木盘,上放香纸;随后是手拖一根“哭丧棒”(柳木棍)的孝子(一般为长子),其他亲属排在最后。到土地庙后,要先在庙周围浇一圈浆水,接着点燃香纸,口喊“**(孝子对死者的称呼),给您送汤水来啦!”然后每人行礼,按原路返回。
    人死后第三天,还要给死者“送盘缠”,地点再村头的十字路口,意思是给鬼魂路费。盘缠是一些纸包袱,里面装着锡箔纸折成的元宝,有的还扎有金银山、聚宝盆、童男、童女、马匹、车娇等。包袱外面写上死者的名字,说是怕别的鬼魂冒领。到十字路口后,用麸子撒出一城墙形状的图案,西南边留门,说是引死者朝西南方向走,回“云南”老家(莱西地区有些地方传说祖先是从“云南”迁移来的,这里的“云南”非指现在的云南省,乃指燕云十六州以南,前文已有论述),然后将金银山等纸具放在“城墙”中焚化。
    治丧期间,丧主家属要穿孝服。古代,孝服有5中类型:“斩衰”、“奇衰”、“大功”、“小功”、“缌麻”,称“五服”。亲属根据与死者亲缘关系的远近来穿不同类型的孝服,“斩衰”为最重的孝服。
    3)入硷:也称“盛硷”。时间多在人死后的第二天下午,是向死者遗体告别仪式,要经过“铺棺”、“装尸”、“盖棺”等程序。铺棺是先由大孝子用笤帚在棺上扫3下,由帮办丧事的妇女铺上谷草,棺内四角各放1对铜钱和栗子、枣。装尸前,,死者子女要为其净面,一半是用棉球蘸水在死者脸上象征性地擦拭几下,然后由孝子抱抬死者头部,女儿或女婿抬脚将尸体装入棺内。入硷时,死者的亲属都要到场,经其点头方能入硷。入硷后要给死者盖上“寿被”,放入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然后钉上棺盖,称“封棺”。封棺时,在场人要叫着死者的称谓,大呼“躲钉子”。待7根钉子全部钉完后,入硷灵,朝夕祭奠,出葬后的前一天,守灵的人不能睡觉,称“坐夜”。
    4)出殡:出殡是葬礼中最隆重的一道程序。古时,富有者为显耀门庭,极力铺张;一般人家为表述孝心,也多尽力而为,从而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
    出殡的程序一般为:“闹丧”,吹鼓手清晨来到丧家门前吹奏哀乐;“背棺”鼓乐声中,十几名背棺人走进灵堂,分前后左右将灵柩背出,放在彩架上,围上棺罩。背棺要求四平八稳,不能倾斜;“发引”由8人(多者32人)将灵柩缓缓抬起;“摔老盆”灵柩离地时,有专人将一个瓦盆摔碎。据说瓦盆是死者的锅,只有摔的粉碎,死者才能带到阴间使用。随后,送殡的队伍就按固定的序列向村外墓地走去,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纸扎的面目狰狞的“开路神”,也叫“打鬼神”,用以驱赶沿路的鬼魂,后跟铭旌、挽联、纸活(纸扎的器具),孝子和灵柩。孝子要头戴孝帽,身穿孝服,耳垂棉纱,一手执“招魂幡”,一手拄哭丧棒,由两个搀扶走在灵柩前。灵柩后是身穿孝服、头戴孝带的女儿和其他亲族。沿途有死者生前好友摆设的“路祭”。路祭就是在路中摆上桌子,供上祭品。逢路祭,灵柩要停下,亲友祭拜,孝子答谢。路祭以后,妇女返回,其他人伴灵柩去墓地。仪式即告完成。
    5)吊唁:民间多称“吊孝”。死者入硷后,停灵家中,丧家亲属在家中设灵堂,固有人家则搭设灵棚。灵前放桌子,桌子上摆有死者牌位、香炉、蜡台和供品。亲友前来吊唁时,死者亲属陪哭,随后屈右膝跪拜亲友,称为“谢孝”。
    有的人家还为死者早亡的丈夫或妻子写一面牌位,由子侄去墓地迎回灵堂,与死者的牌位并列,共享祭祀。
    6)安葬:又称“下葬”,到墓地后,将灵柩撤去棺罩,连同陪葬品一并放进墓穴内。陪葬品多为纸扎或泥塑的车马器皿。莱西有些地区放的是何死者岁数相等数量的小枣勃勃。随后铲土掩埋,筑起坟堆。下葬仪式结束后,丧主回家祭拜死者牌位,设家宴招待亲友,答谢客人。
    圆坟:殡葬后的第二天上午,丧者亲属带高粱、谷子等种子来到墓地,将种子与土搅拌后,绕坟挣、反各转3圈,边撒种子边念道:“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成了群,光要做官为官的,不要喝酒赌钱的。”这叫做“圆坟”。至此,丧俗礼仪全部结束。
    7)烧七:“圆坟”后每7天子女上坟祭扫1次,称“烧七”。“五七”为大祭,亲友需参加,至“七七”为止。百日祭扫称“烧百日”。此后,每年死者去世之日祭扫称“烧周年”,3年为止。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丧事从简,逐步废除了旧式丧礼。上个世纪50年代后,莱西人民政府号召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拆除土地庙,铲除坟头。1974年春,莱西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推行火葬的宣传通知》,废除了土葬,实行火葬。原绕岭乡率先推行,将死者遗体都送至规定场火化。1976年8月,莱西火化场建成,全县火葬普及。
    随着火葬的普及,殡葬仪式也逐渐改革。废除了棺椁,改披麻戴孝为佩戴黑纱,改烧香纸为敬献花圈、挽联。许多村子召开追掉会,以示哀思。设立公墓,将死者骨灰统一埋葬。近年来,也有开始有人将亲人骨灰撒入大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