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书画 > 书画历史 >

【画坛逸趣】书画艺术与道家之养生哲学


    
    从事中国传统书画容易长寿。确实,古今书画大师长寿的人举不胜举。
    欧阳询活了83岁,柳公权享年88岁,明代的董其昌、沈周皆享年83岁,文征明至90岁高寿,朱耷82岁,刘墉86岁。年愈90者大有人在,如黄宾虹、何香凝、齐白石、林散之、沙孟海、赵朴初等;百岁开外的也不乏其人,如孙墨佛、苏局仙、冯钢百、朱屺蟾等。
    从道家的养生哲学看,书画家的长寿现象并不是偶然的。道家哲学与中国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几乎所有的中国书画现象都可以用道家哲学来解释,几乎所有的中国书画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道家养生观。可以说,道家哲学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书画家的生命境界与艺术审美。
    传统的道家养生哲学主要有所谓的养性说、养气说、主静说、制欲说。
    养性,就是顺应自然,就是自然无为。
    以此来保全人的天性或本性。而中国书画的功能是“养性情,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作画特别强调的一种状态“淡泊”,就是道家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正以其“无为”,方得“无不为”。中国画的笔墨功夫是以10年、20年甚至30年计算的,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这就迫使画家不得不修身养性,持之以恒,甚至大器晚成,比如黄宾虹和齐白石,他们的画到了晚年才达到炉火纯清。这就是 “养性”的正果。
    气也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作画写字能养气,亦能助气。古人素有“寿从笔端起”之说。
    画家绘画时需要彻底放松,体内气血通畅,阴阳达到平衡。这与道家的养生哲学是相通的:静心、养气,做到爱气、守气和贵气。由于极度松沉,呼吸也深处在气功状态,它是腹式呼吸。对身体大有益处。能逐步增大肌肉收缩力,有利于胸、肺的有效扩张,增强肋间肌活力,可以逐步恢复其弹性和肺活量,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书画家刘海粟自幼到老,一生都在书画艺术的海洋中遨游,心理得到净化,筋骨得到锻炼。刘海粟十上黄山,洞察大自然的神韵,为黄山创作出大量的杰作。他回顾80年来艺术生涯时说:“作书作画,养气健身,确有延年益寿之功,书画创作与一切劳动一样,都有先经过一段‘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阶段。”寥寥数语,道破书画家长寿之秘。
    书画不仅用以养生,而且亦可疗疾治病呢!宋代著名词人秦观曾患肠胃病,久治不愈。好友高仲特地带来一幅珍藏的山水名画给他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作的《辋川图》。高仲说:“你经常看这幅画,病很快就会好的。”秦观半信半疑,便让家人挂于卧室,每日细细观赏。每当他看到这幅山清水秀的辋川别墅图时,就仿佛离开了病榻,进入了那迷人的画境,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森林中的婉转鸟鸣,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好不豁达。经过十日的“画中游”,秦观食欲增加,肠胃病逐渐好了。
    据载,隋炀帝病魔缠身后,御医百药无效。民间名医莫君赐应召进宫治病。诊断后,送来两幅画让其观赏。隋炀帝令人挂于卧室壁上。其中一幅《京都无处不染雪》,气势磅礴,只见雪落乾坤,漫天皆白。隋炀帝看得入迷,顿时觉得心脾凉透,积热消退。另一幅《梅熟季节满园春》,满枝熟透的梅子,隋炀帝看后顿时满口生津,垂涎欲滴,口干舌燥逐渐消失。于是每日反复细细观赏,犹如进入画中,忘却了病痛。就这样,半月之后,隋炀帝的病竟慢慢好起来了。所以,有画家曾说中国画是“祛病增寿的良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