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易传》的天人观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59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哲学是一个民族及其所处的时代精神的代表。中国哲学颇爱易学发展的影响,而历代易学又从其时代精神中吸收营养,发展自身理论体系,易学与哲学互相促进成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可从多方面入手研究,本文仅就《易传》的天人关系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天人关系问题,始于殷周时代,一直延续到近代,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天和人作为中国哲学中的范畴,其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也不尽同,甚至形成不同的流派,相互争议,但都探讨天和人的关系。先秦道家提出天道无为说,认为自然现象的变化自然而然,不受某种意志支配,主张依天道而明人事。所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自然”谓无人的作为,自然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后句,是说道效法自然的品德,既无为无欲自然而然,无主宰者使之然。老子认为,人道亦应天道和道为准则,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为无为,则天下治”(《老子》三章)。此即推天道以明人事。以天道为人道,成为中国自然主义的先驱。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视人伦及人的道德行为为人道的本质,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从事于道德生活的自我完善,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仁里》。到了孟子方言天道,如其所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孟子•离娄上》),以人道明天道。总之,孔孟将人的道德生活从传统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使其具有独立自主的品格,讲人道而不讲神道,成为中国人文主义的先驱。 孔、老两家奠定的天人观,后经过儒家孟子和道家庄子的阐发,成为先秦哲学中的两大思潮。到了战国中后期,此两大思潮相互影响,出现了综合的倾向。《易传》则将两家的观点,加以整合,取其长而扬其短,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天人观。《说卦》表述这种天人观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三道又称为“三才之道”,所谓“兼三才而两之”,认为天地人三者既有同一性,又各有其差异。其以阴阳为天道的内容指日月盈亏,四时的寒暖及其万物的消长。如《彖•谦》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天道亏盈而益谦”。《彖•剥》说:“君子尚盈虚,天行也”。《彖•复》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天行既天道,指天象运行的过程。由于天和地同为自然现象,进而又提出“天地之道”的范畴。如《彖•恒》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彖•豫》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系辞上》说:“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是说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规律可以遵循,故不紊乱。《系辞上》又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论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天地之道指阴阳变易的法则。如《彖•丰》所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总之,《易传》认为,天道和天地之道,有其自身的规律,即阴阳推移,周而复始。如《系辞下》所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因为天地之变化有其客观的规律,所以并无人的意识。如《系辞上》所说:“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总之,《易传》以盈虚消长,阴阳变易,周行而不止,解释天道的内容。这些解释,显然不是来于孔孟,因为孔孟不讲阴阳,而是受了道家老庄的自然之义的影响。当然,《易传》对天和天命的理解,也有一些因袭儒家的观点,但不是主要的。 关于人道,《易传》则继承了儒家的人文主义,以仁义、中正等为其内容。《彖•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说:“文明以止,人文也”。此以人文为人道的特点,不同于天文。所谓“人文”,主要指推行仁义等道德教化。如《彖•恒》说:“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关于仁义,《系辞上》说:“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此是阐发孔孟的安身立命观。《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非曰义”。此是以仁义为治国之本。《系辞下》还提出了三陈九德,其中提出“履以和行,谦以制礼”“井以辩义,巽以行权”,皆陈述儒家之德。还有《文言•乾》对四德的解释:“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关于中正之德,《易传》倍加推崇。如《彖•同人》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彖•讼》说:“利见大人,尚中正也“等等。 以上所引材料表明,《易传》具有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思想,此是不容置疑的。问题在于怎样将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建立其天人之学。总的来说,《易传》认为,天人具有同一性。一方面,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不能违背;另一方面,人效法天道,并非因袭天道,而是驾御其法则或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此既《文言•乾》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先天而天弗违”是说,大人先于天时而动,天时并不违背大人的行动,意谓大人能预测天时的变化。“后天而奉天时”,谓天时的变化到来后,大人又能依天时而行动。这两句话,表示人类既能认识天地变化的规律,又能按照其变化的规律而行动,此既天人合一,既人与自然的合一。此种合一说,并不抹煞天人的区别,既不将天人化,亦不将人自然化,正确处理了天人关系,乃道家的自然主义和儒家的人文主义的结晶。《易传》所反映的这一天人观,为后来的中国哲学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论易学“涪陵学派”的形成、特点与深远影响
- 下一篇:钱钟书文学创作与周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