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玩收藏 > 藏趣逸闻 >

如何从古玩皮壳包浆辨真假


    
    查看古玩的皮壳、包浆,是鉴别古玩真伪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行家审视各类古董时,经常称古董是否有包浆皮壳。如果有,便初步确认为老的、旧的,如果没有便认为是仿的。
    皮壳、包浆是形容古玩表面氧化、老化现象的。各类古玩都存在从新到旧的演变过程,例如瓷器在烧制完成后,瓷釉表面会产生强烈的釉光感,通常称为贼光。从它的光感效果上看,便能够初步认为是新品。但瓷器若是经过百年流传,受空气中的氧化反应以及人为的擦洗、把玩和移动、房间中的烟尘附着等都会使瓷器的釉光逐渐变旧失亮,这些表现特征被称为包浆。
    玉器的包浆是指,出土以后没有经过清洗处理时,玉器表面所粘结着土质和氧化铁锈斑。这些沉降物质是因为玉器长期存在地下潮湿的环境中,使玉器表面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氧化,造成失亮或表面附着一层浆状物质,这些现象通常称为皮壳。
    当玉器出土后,经过长时间人为盘磨把玩,又会使玉器表面形成一种油质感及透润感,这种现象也称为包浆。
    在青铜器表面,主要表现为铜质氧化产生的铜锈。这种铜锈是经过地下温度、湿度共同作用及各种气体长期侵蚀而形成的。所以这样的锈斑极其细腻,粘结力也极强。
    青铜器铸造成型后是金黄色,但是受地下环境的长期侵蚀以及常规的空气氧化,使铜器由金黄色变为深黄色、暗黄色、棕黄色直至变为黑色、绿色。几种颜色的变化表明,青铜器的氧化程度不同。这些颜色不一的氧化皮被称为铜器的皮壳。
    无论是皮壳还是包浆,古董老化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地下环境以及人为收藏把玩。
    对于那些假古玩来说,没经过长期的氧化过程,妄想用很短的伪造周期达到与真品相似的效果。用几天、几个月伪造成的一切假冒古董,无法与几百年、几千年逐步自然老化的效果相比,它们之间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
    无论假冒古玩怎样伪装做旧,都离不开酸碱的强化腐蚀,离不开高温的蒸煮、烧烤等处理手段。
    瓷器的做旧手段主要是采取化学腐蚀,或者机械制造光亮效果。瓷器表面的划伤则采用玻璃刀等高硬度工具处理;胎足则采用研磨手段进行修饰并且制造表面污垢。但是只要通过微观掌握了真品的特征表现,便能发现假瓷器与真品在表现结构存在的明显差异,从而找到判定假瓷器的证据。
    除瓷器造假外,玉器的做旧方法更为复杂,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坑口、不同环境下,玉器表面的皮壳、包浆、侵蚀效果也各异。可以说1000件玉器,有1000种不同的表现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判别者掌握玉石材料的特性以及它的氧化演变规律。例如:生坑玉器的表面有可能粘结着牢固的氧化铁锈斑或细土,这些物质不但极其细腻,而且密度很高、附着力极强,甚至与玉器结为一体很难清除掉。但若是假玉做锈伪造的这种效果,颗粒大小不一,表面质感变粗,沉积密度会差,而且这些锈斑都是搅拌了胶粘剂粘结在玉器表面的。这种效果在显微镜下观察,便会发现土或锈夹杂着透明的胶质结晶颗粒。用力刮铲很容易脱落,脱落后玉器表面没有任何侵蚀渗透痕迹。这是识破假玉的有力证据。
    如果玉器表面有老化氧化的质感效果,那么其穿带孔也必然会受到同样的影响。但假玉器只顾及玉器的表面效果,穿带孔仍然暴露出新工艺处理的痕迹。特别是玉器表面的划伤重叠及残痕效果,这些表现都与真品的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别。其差别主要是:人为的制造划伤与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划伤差别。
    目前,有些假玉伪造的包浆效果非常成功,使玉器表面产生很好的油亮感。这种伪造手段主要采用碱性物质以及蜡质,经过几天的高温处理,渗透至玉器表皮下层,经过处理后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油亮感。但是它与真品的质感效果有本质上的差别。
    实际上,假玉只是有表面的光亮效果,没有透润的质感效果。真品表现的是质感效果,不是表面的光亮度,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除此之外,铜器、木器、琥珀、蜜蜡、象牙、漆器、珐琅器、金银器等,各类古董杂项,材料各有不同,工艺以及成型手段也不同,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氧化效果。
    这些判别方法虽然讲起来容易,但是要经历实践并不简单,必须经过漫长的实践过程,从博物馆和书本资料中,特别是从行家群体中多看真品,用综合性的科技文化常识来分析和认识真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