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工作 >

劈柴挑水尽是道---在工作中修行


    禅宗公案里有一桩磨镜台的故事。唐玄宗年间,怀让法师结庐南岳观音庵,聚徒说法。观音庵旁有一草庵,住着一位从四川来的和尚,法名道一。道一和尚每天只做一件事:跏趺坐禅。一天怀让和尚问道一每天这么打坐是为了什么?道一答道:成佛。第二天,怀让那了一块砖,坐在道一身旁,使劲的磨。不久道一好奇的问怀让:你磨砖为什么?怀让答:磨作镜。道一一听乐了继续问道:“磨砖岂能成镜?”。怀让见禅机已到,便答道:坐禅岂能成佛?道一顿时若有所悟,如大梦初醒。
    可能是因为这个典故,周恩来、叶剑英在磨镜台办过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中正也在这里数次举行军事会议。
    
    世出世间一切法,在根本原则上大抵是一致。我们读书、讨论、头脑风暴、看博客、参加培训、考证,用各式各样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无外乎培氏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也许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看破的是:知识对境界提升的益处甚少。我常常会给学弟引用柳传志的传闻,说他看人一眼别人就觉得自己完全被看穿无所躲藏,众人神往不已,却不知当年他顶着科学院资深科学家的名号出来创业时,被二流骗子骗过好几回,身家性命差点全丢了。如今柳老退休,年高德勋,众人称颂但又有谁能真切体会联想这一路走来的诸多磨难呢?知识,其实是很容易学的东西,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有不至于蠢笨无敌的方法,最终都可以学会并且精通。10000个小时成天才的理论,便在此类。
    一个人境界的提升和修炼却完全没有任何加速的可能。相反,一个人的知识与境界不相称是,过多的知识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各种各样的毛病也就产生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舍近求远,综合起来所谓的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毛病放在如今的年轻人身上,更是十分寻常的事情。反观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跟知识有关,要么过于崇拜知识,要么因知识而产生说不清缘由的偏见。这一点我很难完全解释清楚,而不得不借助佛学的词来加以阐述——“知识障”。顾名思义,人所学的知识会造成人思惟上的障碍,学的知识越多,障碍越大。因此苏东坡曾有诗云:“人生忧患识字始”,又说:“但愿生儿愚且鲁”,感慨知识带来的痛苦。这个内涵大致与心智模式的外延有很大的包含关系,但又不完全对等。这是一个十分痛苦但又十分真实的事实:知识可能误了你!但让人纠结的地方在于,我们不得不并且还要积极主动的去吸收更多更新的知识——这像是无法调和解决的悖论。
    要突破这种困境唯有在累积知识,扩张知识构架的同时,唯有有意识的去提升个人修养境界——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境界修养排第一位,知识学习排第二位。
    
    但是修养境界并不是背单词、练口语、培养习惯、内化技巧,告诉你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依样画葫芦就差不多行了,它似乎无迹可寻,正如希拉里那穆提一句看似十分装逼的名言:真理是无路可寻的国度。更何况,自己都还在艰苦摸索,似仅仅领会到了一点难以阐明的门道。“劈柴跳水尽是道”,在工作之中修行,在生活之中修行,在学习之中修行,这是无数前辈展示给我们同样的经验,当下一事一物都是磨砺心境的机缘。而且,似乎唯有仔细的经历这无数个当下的一事一物之后,心境层次才能逐渐提升。所以佛教巨臂虚云老和尚百岁高龄仍然自己挑水种树上山下田,自我的成长和提升永远是自己的事,而且必须做了才有效果,任何反省、思悟、入定、鼓励、加油的效果是非常初步的,我们必须要用自己的行动和实践来累积,其中的“量”与“质”就在那里,不会因为我们的能言巧辩、别人的好心安慰而增减一分。
    如果认同我以上的观点,再从以上的观点去觉察,我们是不是错过了太多成长的机会?我们时常为耍聪明躲掉某件苦差而偷乐,时常为睡个懒觉而跷课或者上班迟到,时常拈轻怕重,时常避重就轻,凡此种种都是本末倒置了,苦难和烦恼是磨砺心性的大机缘。
     (责任编辑:admin)